天色才刚刚大亮,河道纵横交错的杭州府城中便是响起了各式各样的呼喝声,早已从睡梦中醒来多时的行商走卒们沿街叫卖,冒着热气的吃食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惹得人食指大动。
经过一夜的发酵,燕王朱棣驾临杭州府的消息已是人尽皆知,街头巷尾均是对此议论纷纷,只是当话题触碰到燕王朱棣为何驾临这杭州府之后,原本在侃侃而谈的百姓们便变得讳莫如深,赶忙岔开了话题,似是怕引火烧身。
除了这些普通的百姓之外,城中各大茶楼酒肆的\说书先生们\也对于此事闭口不提,惹得不少特意起了个大早的百姓们失望不已,他们本来还指望着从这些说书先生口中听听\乐子\。
毕竟按照话本小说和戏曲中的剧情,历朝历代的皇子亲王突然驾临地方,通常都是地方上发现贪官污吏,为民撑腰而来。
这杭州府,其实也脏着呐。
...
...
顺着杭州城中纵横交错的河道一路向南而行,不过半炷香的脚程,便是庄严肃穆的\布政使衙门\,手握刀兵的差役们两两一队,于宽敞的街道上来回梭巡,令偶尔路过的百姓们不由自主加快了脚步,不敢在此多做停留。
自古民不与官斗,虽说大明建国至今不过二十余年,衙门的\吏治\也还算清明,但这庄严肃穆的署衙也足以令人望而生畏。
越过这人烟冷清的\布政使\衙门,便是鳞次栉比的织坊,虽说形制规模各不相同,但若是有人从高处俯瞰,便会发现这这些织坊中尽皆人头攒动,似乎已经开工多时。
\王头,\轻轻叩响眼前织坊的大门,刚刚于睡梦中醒来,思绪尚有些恍惚的刘进陪着笑脸,将眼前冒着热气的吃食递到了眼前壮汉的手中:\来前路上买了点吃的,一份给燕子,一份给王头的。\
\啧,\闻言,瞧上去约莫四十余岁,眉眼间挂着一道刀疤,一瞧便不是良善之人的\王头\便吧唧了一下嘴,皮笑肉不笑的嘲弄道:\刘进,还是你小子懂事。\
虽说一份吃食值不了什么钱,但这种被人巴结奉承的感觉,却是让他十分受用。
\平日里有劳王头照顾了,\说话间,刘进又是陪了几个笑脸,并小心翼翼的询问道:\王头,我斗胆多问一句。\
\这眼瞅着就要向朝廷缴纳秋税了,敢问燕子的工钱?\
大明的商税虽然是历朝历代最低的,但作为朝廷主要财政来源的\田税\却基本承袭了前朝的规章制度,每年分别在夏季和秋季缴纳,一共两次。
对于缴纳赋税的具体时间,大明朝虽然相比较唐宋两朝更加宽松,可以最迟宽限足足六个月,但却会根据宽限的时间,予以对应的\罚没\,也就是缴纳额外的赋税。
故此,对于家庭条件尚可的百姓可言,通常都是提前准备好足额的赋税,以免负担额外的数目。
但是对于靠着种地为生,需要在变卖粮食之后,方才能够凑齐钱款向朝廷缴纳赋税的农民而言,却时常要受到官府的\罚没\。
\刘进,我本来还以为你是个懂规矩的,\在听闻\工钱\的字眼之后,王头嘴角噙着的假笑瞬间荡然无存,其冰冷的眼神好使一条吐着信子的毒蛇,冷冷的注视着胸口不断起伏,似是有些不知所措的刘进:\这些事,也是你能够扫听的?\
\咱们织坊这些年来,何曾克扣过织工的工钱?\
听得此话,刘进的眼眸深处顿时涌现了一抹讥讽,但表面上却是不敢露出半点异样,反倒是更加小心翼翼:\王头说的是,咱们织坊一向是极有信用的..\
\那不就得了?\冷哼了一声,王头作势便准备转身离去,但念及眼前的刘进一向还算\懂事\,听说与官府的那些差役们也有不菲的交情,又鬼使神差的停下了脚步,转而在刘进惊喜的眼神中说道:\有些事知道了,但一定给我烂在肚子里。\
\放心放心,小人知晓轻重。\以刘进的\人情世故\,自是瞬间听懂了眼前\王头\的言外之意,原本有些萎靡和低沉的眸子瞬间炽热起来,各式各样的奉承不绝于口。
\最多再等个十天半月,上半年的工钱就能发了..\满意的点了点头之后,王头方才言简意赅的吐露出了一则不为人知的\秘辛\。
假若不是自家大爷早就吩咐过了,在燕王殿下待在杭州府的这段时间,一切以\求稳\为主,切不可出现半点差错,这些织工的工钱最少也能拖到年底在发放。
\得嘞,得嘞,还得是王头您疼苦我们。\在知晓自己的新婚妻子,下个月便能领到工钱之后,刘进顿时如释重负,心中不断盘算。
也不知是谁最先制定的规矩,凡是在杭州府织坊帮工的\织工\,其\工钱\都是由蚕丝和桑布代替,而这些东西的价格又会受到市场的影响上下起伏。
尤其是在每年织坊发放\工钱\的时候,这蚕丝和桑布的价格便会相较于平日的价格,下跌个一成左右;在官府收完赋税之后,又会自然而然的恢复至原来的价格,让辛辛苦苦的织工们痛心疾首,却又对此无可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