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刺客!\
\放肆!\
望着脖颈中箭,猛然跌倒在血泊之中的浙江都司,原本已是渐渐放松下来的大明虎贲们顿时大惊之色,随即便是用身体将朱棣等人护在身后。
\尔等乱臣贼子好胆!\
眼见得作为\幕后黑手\之一的浙江都司在众目睽睽之下被\灭口\,燕王朱棣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惊怒,毫不犹豫的将压抑多时的怒火和戾气,朝着不远处哗然一片的文官们宣泄。
\尔等将士,速速派人把守城门,以防贼人走脱!\
见朱棣无事,满脸杀意的颍国公傅友德便是自作主张的朝着如临大敌的将士们吩咐道,并且作势便打算亲自出马,越过街道上战战兢兢的织户百姓,去追寻那眨眼间便消失在人群中的刺客。
\老国公稍待!\
见状,朱棣赶忙伸手将其阻拦,并喘着粗气朝着身后的亲兵吩咐道:\去找蒋瓛,让他来!\嗅着空气中愈发浓郁的血腥味,他的脸上也是涌现出一抹后怕,但心中的惊怒却也愈发浓郁强烈。
追踪查案,锦衣卫天生便是吃这口饭的。
闻听大名鼎鼎的锦衣卫指挥使眼下便藏身于杭州府中,以布政使陈立为首的官员们脸色愈发难看,而驿馆外有些慌乱的官兵们则是渐渐平息下来。
\陛下口谕,允燕王朱棣于杭州府便宜行事之权,彻查官商勾结之罪行。\
眼瞅着剑拔弩张的局势被颍国公傅友德和燕王朱棣三言两语间便控制下来,心有余悸的开国公常升便是赶忙朝着南京的方向拱手,向在场众人传达了朱元璋的口谕。
这杭州府的局势远比他想象中复杂,已然不能按照朱元璋最初的计划进行,必须要\快刀斩乱麻\,否则谁敢保证这杭州府暗地里还隐藏着多少刺客。
\儿臣遵旨。\在开国公常升殷切的眼神中,燕王朱棣先是朝着南京的方向躬身行礼,随即黝黑的脸庞上便是涌现出不加掩饰的嘲弄之色。
是时候结束杭州府的这场闹剧了。
...
\来人,将在场的官员们都给本王拿了!\在街道上诸多百姓不敢置信的眼神中,刚刚被允准\便宜行事\的燕王朱棣便是朝着身旁如狼似虎的护军们肃声下令,凛冽的声音中满是杀意。
虽然他迄今为止,手上仍没有掌握这些官员与城中富商彼此勾结,沆瀣一气的任何证据,但这并不影响他\先入为主\。
真金不怕火炼。
这些官员们有啥\冤枉\,去跟锦衣卫说去吧。
\殿下!\
\怎可如此?!\
尽管在得知燕王朱棣驾临杭州府的消息之后,包括浙江布政使陈立在内的官员们,便曾在辗转反侧的深夜里幻想过此等局面,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的时候,众人仍是\原形毕露\,反应不一而足。
有人痛哭流涕,有人瘫软在地,也有人强装镇定,大声叫冤。
自家人知自家事。
他们在私底下做的那些勾当虽然隐秘,但如何瞒得过\无孔不入\的锦衣卫?只是事情为何会落到如今这般境地?
藩司大人不是说过,只要他们将手脚都擦干净,再让城中的商人们给朝廷施加点压力,急于争夺储君之位的燕王朱棣便会知难而退,不敢一究到底吗?
明明就在一炷香前,他们还\胜券在握\,城中不明真相的织户百姓,以及那些蠢蠢欲动的官兵们均是为他们所用;但仅仅一炷香之后,他们便将陷入囹圄?
怎会如此啊?!
\殿下,殿下,臣是被逼得啊。\
\藩司大人救命呐。\
巨大的打击之下,原本团结一致,视布政使陈立为\主心骨\的官员们顿时分崩离析,有人朝着朱棣叩首,有人跪在布政使陈立脚下。
\殿下,在场诸位大人皆是身兼要职。\
\殿下此举,就不怕惹得整个浙江动荡不安吗?!\
或许是知晓大势已去,浙江布政使陈立像是一头被激怒的野兽,状若疯癫的朝着面无表情的朱棣咆哮道,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要宣之于口。
为什么,凭什么?
在他的治理下,整个杭州府和谐安宁,百姓安居乐业,商贾即便有所偷税漏税,但每年向朝廷上缴的额度也是寻常府县的数倍之多,可为何朝廷突然将矛头对准了杭州,甚至还让眼前的朱棣代天巡狩,核查城中商贾偷税漏税之事。
商人逐利,偷税漏税乃是其本性,更是历朝历代始终难以解决之难题,他不过是在朝廷律法允许的范围内,为那些人提供了一个便利,何至于如此大动干戈?
\大明从不缺少读书人。\
望着眼前情绪激动,乃至于开始胡言乱语的浙江布政使陈立,朱棣只是冰冷的回应了一句之后,便将目光移开,转而与身后的曹爽等人商量善后的事宜。
老实说,杭州府闹到如今这般境地,早已超出了他最初的预期,尤其是刚刚陈立那句充满着威胁的话语,更是让他呼吸沉重。
这杭州府的涉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