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设营处灯火荧荧,乃曹军驻兵之师。
四野幽旷,唯天地与星营对坐无言。
南郑城头,诸葛亮坐在胡椅之上,羽扇叩在胸口,遥望着敌营与星空,良久不言。
忽然,西南边一道光亮闪过。
他蓦然举头,正见一颗流星划过长空,坠落在巴山之阴。
诸葛亮的眉头一紧,又长叹了一口气。
刘季玉啊,虽有暗弱之名,终究不辱父辈勇烈……
诸葛亮又感慨,梦中刘璋乃入主公之营,锦衣玉食供其终老。
今生或却早亡于此。
不过没办法。
本可佐主公以调停之师入川,却未曾想途生变故。
张松入曹营献图成功,刘璋选择附曹,打乱了他原本周详的计划。
不过,对诸葛亮来说。
纵生变故,亦在其掌控之中。
只可惜了刘季玉。
未能得见三兴大汉之日。
诸葛亮也算到了:纵然刘璋附曹,曹操亦会杀死刘璋,但不会轻易杀死刘璋。
他或许会将刘璋带至汉中之地,然后嫁祸于我军。
这对曹操来说,是最有利的决策。
那么,诸葛亮采取了什么反制之措了么?
譬如,令赵云或者马超埋伏于某处,以求救刘璋得归?
没有。
他什么都没有做。
他了解曹操。
他明白,曹操心思缜密,计谋深远,岂能不加设防?
他盼的就是我带兵相救。
而带兵相救之时,也正是杀死刘璋最佳时机。
毕竟作为押送一方,想在乱军众借故杀死人质,可比想从敌人手中解救人质出困厄的难度要简单得多了。
曹操,一定会做足了准备。
诸葛亮是理智的。
他不能使赵云、马超担弑杀刘璋的风险,令主公负暗害同宗之咎,以成救刘璋此等地狱般的任务。
什么都不做,才是最聪明的做法。
诸葛亮紧闭南郑城门,不出一兵一卒,就为于此。
那么,什么都不做,曹操就不会嫁祸了么?
同样会。
但这样,曹操嫁祸的难度就变高了。
只能以其军伪作我军,行刺杀之举。
而我安守南郑,数月按甲不出,城郭静默数月未有动静。
又怎会突行刺杀刘璋之举?
此消息亦必然传到益州。
能使益州有识之士察觉此中蹊跷,便非败局之事。
当然。
倘若刘璋未至汉中,沿途能幡然悔悟,行殉节之举。
那就是胜局之事。
今见此星陨落,或成此事也。
诸葛亮怅然沉思良久,慨然长叹:“若有朝一日,将此事公诸于世,刘季玉终可脱暗弱之讥,成汉室忠良之名,此对其亦非对事也。”
……
另一边,曹操坐中军大帐,得曹洪归来,方知刘璋于阴平“骇亡”。
乃环视周遭益州臣将惊愕之色,曹操却骤然大哭。
“季玉贤弟……”
曹操痛心扑倒在地。
众将赶忙相扶。
益州众将正疑惑是否为丞相所害,却听曹操指着曹洪暴喝一声:“曹洪,汝保护不力,害刘益州身死阴平,罪该万死!来人,将此人拿下,斩首示众!”
这一变故,令益州之将都疑惑了。
曹操表现得太过激动,完全不像演的。
纵心中难过,亦觉或有隐情,似非其之过。
当即上来数位甲士,按着曹洪就要退出去斩首。
可曹氏和夏侯宗族将领哪能甘愿?
纷纷跪下请求宽宥:
“主公息怒!子廉追随主公数十载,南征北战,屡立战功,纵使护主失责,念其忠心可鉴,乞赐薄惩!”
“刘益州之殇,实乃天命难违。曹子廉舍命护主,望主公念及手足之情,网开一面啊!”
“叔父一生忠勇,此次不过一时疏忽。若斩叔父,三军寒心,还请主公收回成命!”
“曹洪与我等同出沛国,情同骨肉。今因王累自戕,害刘益州骇亡,实乃意外之事。恳请主公刀下留人!”
……
曹操大袖一挥,指着曹洪暴怒道:“临行之际,孤曾千般叮咛、万般嘱咐,诫其勿要疏失。然此人竟未将孤言放在心上。岂不闻刘益州一薨,整个益州皆以为乃我曹孟德暗使所为,这般结果,是欲将孤置于何地耶?
速将其斩首!”
看样子,曹操这回是非杀曹洪不可了。
这时,张松站出来相阻,面带哀戚道:
“丞相在上,我忝为刘益州别驾数载,深知其性本仁德温良,然素怯于胆,即便是杀鸡宰鸭亦不敢直视。今见王累自刎于身前,其受惊而亡,实乃情理之中事也。”
曹操痛苦摇头,扶着张松的胳膊:“永年,你可不知,即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