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二周目阿斗,开局给刘备念出师表 > 第349章 依约换质,曹操得下武都

第349章 依约换质,曹操得下武都

    曹操三阅马超书信,默然不语,递与张松。
    张松知夏侯惇乃曹操腹心,不得不救,然若以此救之,岂不惜大军劳苦至此之功绩尽弃?
    故而,摇头叹气,未能出计。
    曹操无奈,只好问营中另外一人。
    乃是荀攸。
    荀攸本为谋主,然两川之地,他自知并没有张松熟悉。
    而其又并非善妒之人,便推荐曹操多问计于张松。
    况且,张松有谋,亦妙计频出。
    曹操依其所言,得以攻下阳平关,又佯攻大安,实下武都,几乎要将武都全境纳入己手。
    今遇此困境,便问荀攸如何。
    荀攸看了看信,展颜一笑:
    “丞相勿被马超所扰!”
    “先生何出此言?”
    荀攸的语速很慢,但清晰而流畅:“马超既得元让将军,便速差信使前来,乃有迫切之意。故而,此三个条件,必非尽出本心,乃虚声以胁我耳。”
    曹操想到夏侯惇的安危:“可元让……”
    “他不敢!”
    荀攸很笃定的打断了曹操的话。
    曹操非但不怒,反而有种无比安心的感觉。
    这就是顶级谋士给他带来的磐石之安与泰山之靠。
    “当如何?”
    “可复书马超:此三约断不可从!
    且言夏侯元让三入敌营,本为羞辱之事,若以死全其忠烈之名,亦无不可!
    然下一步必直取武都,以为元让将军雪耻!”
    曹操大惊:“此教孤弃元让乎?”
    “非也!”
    荀攸摇了摇头,用手指在地图上轻轻一划:“我料马超与赵云之所以死守残城,必畏丞相疾驰下辨,征取兵源与民资。此时其正徙民于汉中也。”
    曹操抚髯颔首,心中暗思:孤若至下辨,必屠城以慰元让之灵。
    荀攸继续道:“故而,丞相如此说,他们一时间亦不知所措,未到绝境之时,他们绝不敢加害夏侯将军,乃驻军于此,观丞相下一步计划。”
    “可接下来,又呈对峙之势,又有元让身陷敌营,当如何破局?”
    “丞相可修书马超赵云,我们举大军南下,乃为汉室统一河山,断不能因元让一人安危,而废天下大计。
    然,若肯放元让安归,可暂止大军南下,允你们三个承诺。”
    曹操抚髯看向荀攸:
    “哪三个承诺?”
    “其一,暂止一个月不南下,允下辨之民迁往汉中。
    其二,供一万斛粮草,以资军民之用。
    其三,一月之期既到,庞柔同与夏侯元让置换。”
    “哦?”
    荀攸并没有完全反对马超提出的条件,而是在马超提出条件的基础上又做了一些改动。
    实际上乃以最小的代价换回夏侯惇。
    可这条件,马超和赵云能同意吗?
    究而言之,较夏侯元让之重,一万斛粮草与一默默无闻之庞柔,实不足论也。
    曹操虽未言,但脸上已显疑虑之色。
    荀攸却信心十足:“丞相但示果决之意,明言若其不允,必即刻挥军进击,则此事必成!”
    曹操细思荀攸此言,深深的点点头:“就依先生。”
    于是,速写第一封信于马超赵云。
    二人见之,马超登时大怒,要立斩夏侯惇于此。
    赵云赶紧相阻:“孟起若如此,则身后百姓危矣!”
    “那当如何?”
    赵云想了想:“如今正值迁民之计,且不予回复,看曹操如何做!
    若其不顾夏侯惇,大军攻来,立斩夏侯惇于此,再与其拼命。
    若其亦心怀忌惮,犹豫不决,则能拖便拖,拖至迁民得成,我等亦可携夏侯惇安然而退。
    若其乃虚张声势,终从吾等条件,纵有折损,亦尚可纳之。”
    马超点点头,方知有夏侯惇在,主动权尚在自己手中。
    当下如何?
    握着夏侯惇,守着残城呗!
    反正,我们身后正在迁民,不惧久拖,待民迁尽,便无所畏惧矣。
    至于庞柔。
    马超虽敬,亦知其身份远不能和夏侯惇相提并论。
    单人置换,必然甚亏。
    于是暂安扎残城,对弈曹操大军。
    三日后,曹军忽整甲胄、擂战鼓,前驱列阵若墙,后阵扬尘似雾,旌旗蔽野而金鼓震天,作势欲踏平残城。
    赵云马超大惊,即整兵以做防御之势。
    亦心有隐忧,虑下辨未徙之民,恐罹大难。
    然而大军攻城之前,竟差信使送上一曹操亲笔信。
    信中所言,正是荀攸所献之计。
    赵云与马超皆觉对方所许承诺有些亏薄,但此时已无他法。
    一番商议过后,二人皆有感触。
    允诺一个月,也足够尽迁城中之民了。
    又能换得庞柔安归。
    与其拼得两败俱伤,倒不如应下他这承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