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是遭排挤至此,他亦恪守臣道。
尽可能的动用手中掌握的资源,将合淝城防筑得愈发坚固。
望着工匠们热火朝天的忙碌着,他忽生恍惚:
这么做,究竟为了什么?
曹操虽有僭越,终究如霍光般守着臣道,未破汉家最后底线。
可曹操之后呢?
那少年公子,会甘心只做汉臣吗?
城头风紧,吹动他的衣袍。
加固的城防能挡十万吴军,却拦不住人心深处的暗流。
他这一生经营,究竟是为汉家续命,还是替曹氏铺就前路?
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诚然,知曹操亡故后,他本来打算留在许都。
用权谋和心术,助汉帝掌权,把曹丕那点躁动不安的心思摁下去。
可汉帝的一道诏令,硬是把他推到了这江淮之间。
许都的风,近来总带着些异样的味道。
朝堂上那些新晋的官员,看曹丕的眼神越来越热,仿佛已经提前看到了新的天日。
他曾想过,寻个机会与曹丕推心置腹。
毕竟是看着长大的孩子。
犹记得当年在兖州,曹丕还怯生生地捧着诗卷向他请教,那时候他清澈的眼神里,还有着对礼法的敬畏。
可如今呢?
他身旁那群野心勃勃的臣子,怎会真心劝他安守臣道?
他们眼中燃烧的,分明是助曹氏篡汉的烈焰。
……呵呵,我荀彧被排挤到此,就是拜那些人所赐吧!
可怜陛下,终难察此乱臣贼子。
他又有些理解曹操了。
朝堂勾心斗角,暗潮汹涌。
若只靠一腔热血与一片忠心,必会被啃得骨头渣子都不剩。
就好像现在的自己。
或许只有曹操那般,始终将权柄握于己手,才终能掌控朝堂,有那么一丝匡扶汉室之可能吧……
不,也不是!
荀彧又想到刘备。
曾经的他以为刘备大奸似忠,大伪似真,以匡扶汉室之名,行危害汉室之实,劝曹公尽快除之。
曹公终惜其才,未忍动手。
致刘备虎入山林,再难钳制。
此后,刘备用他特殊的权术,笼络大量忠义之士,为其所用。
假借匡扶汉室之名,作乱于南方。
可再后来,曹公数次欺辱皇帝,显其僭越之志。
反观刘备,却始终恪守着臣子之本,竟未有一丝有违臣道之举。
他装到了现在,装到横跨四州,装到天下士子俱交口称赞。
是刘备伪装的能力太好,还是他本来就是那个样子。
这让荀彧也陷入了沉思。
想到刘备,荀彧又想到徐庶、庞统、还有诸葛亮。
论智谋之深远,荀彧谦谨的自认为不如此三人。
难道,他们都没看出刘备的虚伪?
就算是张辽袁涣等,提到刘备亦是赞不绝口。
难道说,刘备确实以仁义为本,是古往今来最与众不同的政治家?
他真的能做到怀仁德以聚士,秉忠信而兴邦?
至少目前来看,他一直在朝着那个目标不懈的努力。
想到了诸葛亮,他又想到诸葛亮给他的那封信。
信中的只言片语,他感受到诸葛亮的另一个隐含的意思。
乘风归南,是说他个人乘风归南,还是共挟陛下到荆州之地?
他觉得诸葛亮两个层面都有这个意思。
他自己归南,自可得刘备礼遇。
可带皇帝归南,不怕荆蜀士族站队两端,剥离刘备的权柄?
可看样子,诸葛亮似乎还真的不怕。
那他是有僭越之心,故意以刘协分割刘备权柄?
荀彧又觉得,诸葛亮绝非此等用意。
可倘若汉帝真入荆蜀,又当如何?
闭上眼,荀彧脑补出这样一个画面。
刘备领文武百官迎候汉帝归来,而后举扶汉大旗,联天下义士,共伐江北。
若得此时,汉帝又会如何做?
坐实汉室正统的同时,封刘备为护国大将军。
自己坐镇都城,统领百官,继续当大汉的皇帝?
亦或是,自知才薄能拙,当即昭告天下,愿将汉室地位禅让给刘皇叔,以此保汉祚绵延长久?
荀彧把自己代入了汉帝。
他觉得,如果是个睿智而有眼光的人。
一定会选择后者。
因为这样一来,权柄与法礼集刘备于一身。
汉室原本颓微的力量将得到空前的加强,重塑大汉昔日辉煌才真的有望。
他刘协不会是亡国之君,终有一日,刘备一统天下。
他刘协亦是于汉室复兴之功勋卓着之人。
然若贪恋帝位而选择前者,手握权柄却不知自谨,凭一己之私胡乱调度,致使前线刘备征战处处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