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诸葛亮很放心
因为他清楚一件事:就是这四个谋士聚在一起定出的计策,他都难以应付
回梦当初,云长攻伐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却被吕蒙白衣渡江,掏了荆州
马良虽有谋略,但劝不动关羽
他却远在成都,鞭长莫及
当初云长麾下若有庞统、徐庶、蒯越一人在,必不会教江东断了后路
云长既被孙权所害,适逢翼德死于宵小之手,投奔江东
陛下悲痛之下,目眦欲裂
当即决意举全国兵马东出,为两位兄弟雪恨
诸葛亮亦明白,主公出兵荆州,既有为兄弟报仇之举
亦有复土安邦之意,更为全荆州以应隆中之对
说白了,这也是对他孔明一个交待
他劝不住陛下,本想随陛下共赴疆场,可益州此时派系盘根错节,本土士族心怀观望,降将旧部各有盘算,加之曹魏在北境虎视眈眈,若无一力镇住全局的肱骨之臣留守震慑,这刚安定的西川基业,恐怕不等大军凯旋,身后便要生变
故而诸葛亮只能无奈驻守成都
结果陛下遭逢夷陵之败,储备人才伤亡殆尽,部队损失惨重
当时他说过一句话:“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当时的法正,也早已因病故去
但诸葛亮明白,他这句话前后有别
前文只是一句祈望,乃说给益州人士听的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
可那法孝直是什么人?
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
东吴以盟友之利偷袭我荆州直接与间接杀了陛下两位兄弟肱股
这是什么仇?
不共戴天之泣血大仇也!
法正会劝陛下,令不东行?
怕是法孝直若在,早劝陛下整兵速发,以雪此恨了
但诸葛亮的后一句却是真的
“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他确信,以法正之智,就算不胜陆逊,亦必不会中陆逊之计
或许能得胜亦犹未可知
是以,只要法正侍立主公身侧,诸葛亮便始终心安如常、无复挂虑
何况今生今世,荆州有庞统统领,襄樊有徐庶坐镇,三郡有蒯越主持,各方要害皆有能士担纲,又有何可忧?
倒不如一心专注于抵御曹操、经营凉州,方为正途
……
另一边,鲁肃要回江东了,刘备亲自相送
鲁肃以臣子之礼,向刘备拜别
刘备却以挚友之礼亲手扶起,执手相辞
“吴侯本是吴郡人士,依礼制不便担任扬州牧,便由子敬先生暂领扬州刺史
不过朕已下旨,封吴侯为徐州牧,另加领扬州、交州南海诸地
待他日天下平定,吴侯必是辅佐朕开创大业的开国功臣,当共享太平之福,永镇东南之地,还望先生将朕这份亲善之意代为转达”
鲁肃最担心的就是刘备登基之后,当如何待孙权
但此番话让鲁肃彻底放心
刘备本就一言九鼎,此金口玉言,乃是带着极大的诚意
鲁肃相信刘备,只要他说出口的话,必践行诺言
而从孙权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作为臣子最好的结果了
虽然最初的鲁肃,也是希望孙权能成就霸业,如果得善时机,未尝不可改朝换代
但近些年孙权的种种行为,让鲁肃认为主公并无问鼎天下之资质
刘备做这个皇帝,要远远比孙权合适得多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劝说孙权,安心助刘北伐,待天下大定之时,再适时交权,孙家必为开国功臣,享世代公侯之尊荣
这功业,就要远远胜过父兄多矣
主公应该会满足了吧!
……
另一边,周瑜终得一万兵马,获再夺合淝之机
周瑜很高兴,主公终于还是信任自己,把北伐最难啃的骨头丢给了自己
只是这人马有点少
主公自己去,带十万大军,怎么就给我这么点?
不过周瑜也很满足,这兵多有兵多的打法,兵少也有兵少的打法
我若能再夺合淝,方显本事也!
更何况,他已得知,荀彧早不在合淝城内,张辽也再次去往宛城,以阻关羽再犯宛城
合淝名将谋士只剩孙贲、蒋济,寿春只有满宠而已
而城中守军,也只不过万人之数
这仗若打好了,能赢
于是,周瑜当即抖擞精神,以倾尽全力之姿应对此战
……
另一边,吕凯终于联络雍闿
许以裂土封王、独占南中之利,邀其反叛刘备
目的是利用他们夺取整个南中,将刘备拉入南中泥潭,无暇顾及荆州之变故
雍闿此人,祖上雍齿,乃大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