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我在大明开医馆 > 第25章 背疽

第25章 背疽

    与此同时,皇宫大内。
    太医跪在地上,声音发颤:“恭喜陛下,皇长孙脉象平稳,病症全消!”
    朱元璋一把搂过朱雄英,老泪纵横:“好!好!”
    马皇后抹着眼泪,对太子朱标道:“快去告诉你媳妇,孩子没事了。”
    朱标红着眼眶点头,拉着太子妃常氏退下。常氏早已哭成泪人,此刻更是喜极而泣。
    朱元璋抱着孙子转了个圈,忽然压低声音对太医道:“此事不得声张,明白吗?”
    太医连连叩首:“臣明白!”
    待太医退下,朱元璋摸着孙子的头,对马皇后道:“那小马大夫,当真是神了。”
    马皇后含笑点头:“是啊,连太医都束手无策的病,他几副药就治好了。”
    朱元璋眯起眼睛:“这小子倒沉得住气,至今不问咱们身份。”
    “医者仁心,他眼里只有病人。”马皇后轻声道,“这样的性子,反倒让人放心。”
    朱元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另一边,马淳已经坐上徐家的马车。
    车厢宽敞舒适,徐妙云坐在对面,指尖轻轻敲击着膝盖。
    “马大夫近来可好?”她打破沉默。
    马淳笑了笑:“托徐小姐的福,一切安好。”
    “那日跳河的陶娘子……”徐妙云欲言又止。
    “已经安葬了。”马淳望向窗外,“她父亲来谢过我,说女儿可以瞑目了。”
    徐妙云轻叹一声:“马大夫仁心仁术,妙云敬佩。”
    马车驶过青石板路,很快到了城中一处宅院。
    门楣朴素,但守卫森严。
    马淳目不斜视,跟着徐妙云穿过几重院落。
    厅堂里,一位中年男子负手而立。
    见到马淳,他拱手道:“久闻马大夫医术高明,今日老烦了。”
    马淳还礼:“不敢当,略通皮毛而已。”
    徐妙云介绍道:“这是家父。”
    马淳心中了然,这位想必就是徐小姐口中的“长辈”了。
    【叮!检测到附近有‘背部急性化脓性蜂窝织炎’患者出现!】
    马淳眉头一凛,这不就是古代很多人一得就会死的那种背部感染?
    就是所谓的背疽。
    背疽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这是一种在古代医疗条件下难以治愈的严重皮肤感染疾病。
    由于古代缺乏抗生素和有效消毒手段,感染难以控制,中医虽尝试用火针排脓或外敷草药(如金黄散),但成功率极低。
    背疽在古代是致命疾病,因医疗条件所限,许多名人因此丧命。
    比如秦末项羽的谋士范增,因被项羽猜忌,愤而辞官,途中“疽发背而死”。
    孟浩然因背疽未愈时与友人宴饮,病情恶化而亡。
    汉末荆州刘表也是背疽而死。
    而最着名的莫过于大明开国第一功勋徐达,也是因背疽而死。
    当然有许多野史说朱元璋明知道徐达患有背疽,还赐烧鹅给他吃,说鹅肉是发物,会引起背疽发作。
    这是纯扯淡。
    民间传说朱元璋赐蒸鹅加速徐达死亡的说法,最早见于明代中后期野史,如徐祯卿《翦胜野闻》、王文禄《龙兴慈记》。
    但这两部作品被清代学者赵翼等批为“传闻无稽之谈”。
    科学上,鹅肉与背疽恶化的关联缺乏依据,且朱元璋若真有意杀徐达,无需用如此隐晦手段。
    徐达死后获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葬礼极尽哀荣。
    朱元璋曾公开称赞徐达“不居功自傲”,且两人有姻亲关系,直接毒杀缺乏动机。
    人徐达是因长期征战积劳成疾,最终死于背疽的自然恶化。野史中的“蒸鹅赐死”多为后世附会,正史及可靠史料均无此记载。
    所以当系统检测到背疽患者,又姓徐,联想到现在是洪武十五年,而徐达是洪武十七年因为背疽而去世。
    马淳心里已经有数,大概是八九不离十。
    但他还是秉持着自己的原则,不牵连进政治旋涡,在朱元璋的时代,最好就做个隐于世俗的小大夫就行。
    所以他并没说什么。
    茶过三巡,徐达忽然闷咳几声。徐妙云急忙递上帕子,雪白绢面瞬间染了星点猩红。
    “爹!”
    徐达摆摆手:“老毛病了。”
    马淳放下茶盏:“可否让晚辈诊脉?”
    三指搭上腕间,脉象沉细如丝。
    马淳眉头渐蹙,这脉象比他预想的还要凶险。
    徐达却神色如常,仿佛被诊的不是自己。
    “背疽?”马淳突然问。
    徐达眼中精光一闪,随即笑道:“马大夫果然名不虚传。”
    “能否让晚辈看看患处?”
    徐妙云闻言退至屏风后。
    徐达解开中衣,转身时背上一片紫红溃烂赫然入目。脓血浸透里衣,边缘皮肤已现青灰。
    马淳倒吸凉气。
    这伤势若再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