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明皇宫是仿照中原江南应天府修建的,二十年来,大明一半国力都用来修建这座皇宫了。所以气魄比应天府那座更大一些。”
咦?
站在皇宫门口,黄易略微惊讶,还别说,乍一看真有几分前世故宫的气象。
李大嘴冷哼一声,撇了撇嘴说道:“劳民伤财!净整些虚头巴脑的。”
郑楠却不生气,反而认真的解释道:“李兄所言曾经也有人提出质疑,说我大明好不容易来到南越开疆拓土,应该大展宏图的,岂可劳民伤财,甚至贪图享乐?”
“可陛下却说,修建一座比应天府皇宫更雄伟的皇宫,虽然劳民伤财,但却不是为了贪图享乐,而是为了凝聚人心,为了让大家记住来处,不忘祖地。”
“就像一座不倒的精神石碑,让人一看就知道我们是大明正统!”
“当然了,为了以身作则表示自己并未贪图安逸享乐,陛下数十年如一日的节俭生活,这种习惯文武百官都看在眼里。倘若陛下真的是骄奢淫逸之辈,大明也不会有今日之盛况。”
黄易笑着点了点头:“此言有理!我们兄弟曾去应天府皇宫参观过,今日倒要见识见识这座新皇宫。”
捷报!捷报!太子爷六战六捷,再下一城!
一队报信快马飞驰冲进了皇宫,黄易等人连忙躲闪。
“郑兄,这是?怎么……大明有战事?”
不知道呀!
郑楠摇了摇头,“我去随商船去中原游历半年有余,不知道大明有什么变故,难道是对西面开战了?等我跟守门的问一下。”
看着郑楠去找人询问,大嘴小声说道:“师弟……咳咳,差点叫习惯了。师父,怪不得他们失约呢,原来是被战事拖住了。只是不知谁来招惹的大明?”
黄易点了点头:“大嘴,抽空你去找我们的人问一下,看看这里到底出了什么事?”
不多时,郑楠回来了。
“抱歉啊黄兄、李兄,今天恐怕不能带你们去皇宫参观了。”
哦?这是为何?出什么事了吗?
“据说大明应下了跟中原逍遥侯的约定,太子殿下亲率五万精锐,渡海去消灭倭国,十多天来连战连捷。因为现在是战时,所以皇宫就不能随便进出了,以防有什么危险。”
这不可能!
大嘴当场反驳,“我们刚从那边过来,压根就没看到大明的战船兵马。”
嗯??
郑楠不解道:“李兄,你们不是从中原过来的吗?看着二位不像是倭国人呀。”
黄易推了大嘴一下,连忙解释道:“当然,我们怎么可能是倭国那群蛮夷?家兄的意思是,我们一路从海上过来,没遇见大明出征的船队呀?”
郑楠摇了摇头:“这我就不清楚了,可能是错过了吧,也许走的不是一条路线,毕竟茫茫大海,哪怕是一支船队看起来跟蚂蚁也差不多,稍微远一点就看不到了。”
“实在抱歉,朝廷出了这么大事,小弟要先回去请教一下家父,看是否有什么军务指派,暂时不能陪二位兄台游玩了。”
“这样,我先带二位到馆驿住下,等我忙完公事马上过来找二位。”
安排好二人,郑楠火急火燎的回家了。
黄易师徒对视一眼,吃过饭就分头行动了,一个时辰之后客栈汇合。
大嘴尴尬的说道:“师父,事实跟郑小子说的一样,大明的确出兵了,而且是皇太子朱尚柄亲自领兵,不是生力军,是精锐士卒五万,直奔倭国。”
黄易不解的问道:“为什么会这样?不是约定好了琉球汇合吗?那物资他们不要了?”
大嘴摇了摇头,“不知何故,朱樉父子决定大力支持,把原来的五万生力军,换成精锐。同时扬言说只要逍遥侯一句话,也就是您一句话,他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不要任何报酬也要帮侯爷灭掉倭国。然后、然后他们就真的去了……据说还派人给中原送了封信,应该是通知不用联手了,他们自己就能干完。”
这次轮到黄易挠头了,“到底哪个环节出问题了?他们怎么突然有这么大转变?”
大嘴想起一件事:“哦对了,咱们的暗桩探得一个消息,据说不久前有人通过大明锦衣卫,秘密送了封书信给皇帝。信的内容不得而知,甚至来路也极其隐蔽,经过我们的人反复调查,终于抽丝剥茧查到了蛛丝马迹,很有可能是东北来的书信。”
东北的书信?
“东北燕王朱棣给南方的朱樉写信?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兄弟二人自从南北分道之后,少有来往吧?”黄易皱眉问道。
大嘴点了点头:“没错,我们的人统计过,除了每年象征性的一封书信互相安全问候,其他没有任何来往。像这种秘密的书信,据说是首次。”
黄易已经大概能确定,“这么说,朱樉父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