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讲起ppt,轻车熟路。
至于镜云计划能否成功,或者怎样实现,他其实并不知晓。
也毫不在意。
毕竟这次的峰会,来的也大多是对工程技术一窍不通的政治家。
所以,相比较于阐释可行性,
画一张足够糊弄住他们所有人的大饼,会更加重要一些。
而这个ppt,本身就是大饼本饼。
演讲者自信的打开ppt,在精美的画面和音效之下,ppt上面的视觉效果很快吸引了全场各国政要的注意力。
第一页,是太阳系缓缓展开的画面,
随后,视觉从地球逐渐向上移动,很快离开大气层,
在裸眼3d技术的加持下,参会的所有人都在这一刻经历了一次太空旅行。
随着目光逐渐靠近太阳,所有人甚至潜意识里都感觉到了有些灼热。
终于,
镜头离开水星之后,在太阳不远处停下了脚步。
紧接着,飞行器分离,
多个飞行器像是候鸟一般,在到达了既定的太阳轨道之后,发动引擎,
一边抵抗着太阳引力的拉扯,一边迅速的四散开来。
随后,引力场和电磁场开始从飞行器释放开来,
一张巨大的偏转场开始在飞船的牵引下逐渐在太阳轨道展开,
并在太阳风压的作用下,迅速形成一张巨大的透镜。
而在金星轨道附近,密密麻麻的镜云星链卫星开始逐渐组成矩阵,
紧接着,太阳喷射出来的光子通过透镜偏转,携带着能量在星链卫星上进行聚集。
通过巨大的热量和光能,在星链卫星中进行能量转换,最后通过无数中继卫星向卫星传递。
这个ppt很抽象。
抽象就抽象在从头看到尾,似乎逻辑都是通顺的,
但总会觉得哪里不对。
可你明明觉得不对,在夸张的视觉效果和音效之下,反倒有那么几分可信度。
尤其是能量流的传输过程,甚至在每一步中还表明了能量损耗。
比如通过太阳透镜的能量,到达金星的星链矩阵时,能量损耗达到了百分之四十,
但因为通过偏转透镜的太阳的能量足够庞大,所以到这一步的能量,每一秒依旧足够媲美全地球一天的发电量。
从金星到地球,每经过一个中继卫星,能量都会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损耗。
最终到达地球的电能,根据估算,只有通过偏转透镜的太阳能量的万分之一。
但巧妙就巧妙在,即便是万分之一的能量,依旧是地球每秒发电量的十倍乃至三十倍。
也就是说,丑国的镜云计划所构建出来的愿景,虽然看上去有些画大饼的嫌疑,
但是在这样简单地逻辑之下,依旧具备着可行性。
这让在场的所有国家都不由得双眼放光了起来。
对于能源的紧迫程度和稀缺程度,普通民众很难有准确的感知,
但是作为一国政要,能够站在足够高的高度来回顾本国的资源和能源的情况下,
他们深知如果镜云计划如果成功意味着什么。
虽然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实际上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只有区区几百年,所以站在历史长河中来看,这个时间微不足道。
以至于对于很多人而言,似乎用电困难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但一个很扎心的事实是,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报告中显示,
全球仍旧有七亿人无法获取电力,约28亿人要靠木柴、秸秆、粪便以及其他材料取暖和做饭,约四十亿人平均用电量不足一千千瓦时。
这个数据看似很让人不可思议,但却是不争的事实。
而随着全球局势的紧张,人均用电量正在以一种夸张的速度急速下降。
如果这些电量均摊在每一个人身上,或许并不会带来明显的感知,
无非是冬天因为省电多冷了几天,
或许是家里一些不需要的点灯需要及时的关闭,
可能是电费有了一些不太明显的增长。
很难引起社会个体的注意。
但如果站在国家层面,这就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在工业社会,用电量和国家发展强相关。
不管媒体在怎么粉饰太平,政客在怎么巧舌如簧,
如果发电量降低,就必然意味着投入到工业上的电力减少,相应的就是工业产值的降低和工业的萎缩。
这是一个几乎无解的衰败路径。
或许保持着用电量的增长,并不代表着工业的持续强大,
但至少意味着这是一个良性的发展,
媒体可以宣扬个人英雄主义,
但国家则必须遵循集体主义。
在一个贫瘠的土地上,可能会出现一两颗饱满的麦穗,
但绝对种不出来丰收的庄稼。
而一个饱经灌溉肥沃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