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得贵的话,听得杨振眉头紧皱,但他见酒席上的气氛过于凝重,于是忍不住调侃了一句。
不过,从张得贵的这番话里,杨振再次确认,方一藻、沈志祥他们三人,一定是事先通过气的,要不然以张得贵这个大老粗出身的人,哪里有可能知道淮阴侯韩信的什么前车之鉴。
但是,要他就此休兵,然后驻军于辽阳,眼睁睁将收复沈阳,灭掉清虏的功勋,转手让给辽西的洪承畴或者祖大寿,他是肯定不干的。
再说,就算他为了自保,有意将收复沈阳的功勋让给洪承畴或者祖大寿,可是洪某人或者祖某人却未必有真有能力快速拿下来。
一旦假以时日,必然夜长梦多,谁知道最后又会弄出什么幺蛾子。
杨振正想着,却突听沈志祥长叹了一口气,沉声对他说道:
“都督莫说笑。难道都督没有听说过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以都督今日所处之局面,勇略震主,功盖天下,是迟早的事。淮阴侯韩信的下场,都督岂可不慎?
“为今之计,都督若是有意逐鹿天下,那么接下来正是大展宏图之时,自然不必在乎什么勇略震主、功盖天下的后果,我等也将誓死追随都督,绝无二话!若都督无意逐鹿天下,那么彻底平灭清虏,对都督而言却不是最有利的结果。
“我等并不是劝说都督放着清虏不打,去搞‘养寇自重’的把戏,只是想请都督你凡事三思而后行,既要思进,也要思退,更要思危。都督一身系着金海、登莱二镇十数万将士身家性命,岂能不慎重行事?”
听了沈志祥的这些话,本来意志还算坚定的杨振,心中也忍不住嘀咕起来了。
对于韩信这样的历史名人,杨振当然知道其下场。
而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样的说辞一开始是有人劝韩信自立的时候对他说的,但是他没有听信。
因为他当时认为汉王刘邦宽仁,待他不薄,以他功勋之卓着,刘邦不会忘恩负义。
直到刘邦伪游云梦泽,召他来见,然后出其不意抓捕了他,他才恍然大悟,悔不当初并悲叹“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虽然当时刘邦因其功劳实在太大,并没有直接杀他,只是解除了他的兵权,并剥夺了韩信楚王的封爵,将其带回洛阳,改封为淮阴侯,圈养了起来。
但对韩信这样的人物来说,夺了他的兵权和王爵,他的政治生命也就宣告终结了,被处死只是早晚的事情。
后来果然被吕后处死。
而当刘邦得知韩信被吕后处死的消息后,不仅不以为意,甚至是大大松了一口气。
汉初三杰,一代兵仙,为刘邦大败项羽,定鼎天下在战场上做出最大贡献的韩信,就这么含冤而死了。
这个下场,会落在杨振的头上吗?
若是落在杨振的头上,他又应该怎么办呢?
如果史书上没有韩信这样的先例,或者没有类似韩信这样的“海量”先例,那么杨振还能赌一把。
然而问题恰恰就在于,有太多人都知道韩信的下场,包括崇祯皇帝和京师朝堂的大臣们,而且他们也知道杨振知道韩信这个人物及其下场。
这就会形成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或者身不由己的旋涡。
反,或者不反,已经不是你本人能说了算的。
而且关键还不在于你会不会反,而在于你是否拥有反的实力。
当上位者认定你有反的实力,你就已经处在危险之中了。
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此,杨振也很无奈。
要灭亡清虏,他就必须具有强大的实力。
而在崇祯年间,要想拥有强大到足以灭亡清虏的实力,他就必须自成体系。
可是一旦这样做了,他就必然会给自己招来崇祯皇帝甚至是满朝文武大臣的猜忌。
目前,崇祯皇帝和京师朝堂需要他压制清虏,需要他平灭清虏,自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甚至好上加好。
可一旦当年那个打得大明朝一败再败颜面尽失的清虏,真的被杨振给灭亡了,那么接下来等待杨振的,只会是各种污水和清算。
届时,他所面对的仍然是一个两难选择,要么拥兵自立,要么束手就擒,然后寄希望于以功劳换恩赐,入京做一个任人拿捏的富家翁。
可是在崇祯年间,就算灭亡了清虏,没有了迫在眉睫的外患,他杨振就能安安心心做一个富家翁吗?
此时此刻,杨振甚至想起了正月里杨朝进问他的那些话,难道王德化那个老狐狸已经预判到了杨振未来的下场?
难道他希望通过让杨振与皇家联姻的方法加深与皇家的绑定,确保杨振能在将来失去了兵权之后回京做稳一个皇亲国戚富家翁?
王德化是否看到了这一点,是否有此心,杨振无从确认,不过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已经明确拒绝了。
那么接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