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在学校组织的几次大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已经被老师们定位冲击清华北大等名校的重点培养对象,由于家里贫困,学校除了减免了学费,还每月个给他补助了100元的生活费,这也成了孙家常在老乡们面前炫耀的的资本。李悦娣每次回家,父亲总要拿这事来问长问短,搞得李悦娣十分狼狈。围着孙策的女生更多了,那些女生有事没事总想往孙策的身边蹭,有的写纸条,有的帮着打饭付账,也有的女生装着问问题,蹭在身边半天不走,同桌苗佳因为大大咧咧太过明显的缠着孙策,被班主任刘丽丽发现,狠狠的训斥了好几回,最终还是把她换掉了,换了班里学习最好的女生何紫薇。每到同学缠着孙策讲练习题时间稍长时,要么被何紫薇哄走,要么自己接过同学的问题,帮着解答。看着这种情形,李悦娣更恨自己成绩太烂,不能帮助哥哥驱离那些苍蝇一样的家伙,他嫉妒何紫薇,有时她真想冲去不分青红皂白的给那个女人几个大嘴巴,可她不敢,也不能这样做,何紫薇并没有恶意,并没有明显的夺人真爱,哥哥孙策也没有半丁点动摇的苗头,虽然有时会发现何紫薇有些亲密的迹象,这也完全可以理解,像哥哥孙策这么优秀的男生毕竟不是到处都有,何紫薇喜欢孙策也是情理之的事。李悦娣的危机感十分的强烈,毕竟何紫薇成绩一流,是争夺哥哥孙策的本钱呀,李悦娣反复的拿何紫薇和自己作较,衡量自己和何紫薇谁在孙策心地位更高,除了小时候光着屁股睡过一张床以外,她哪方面都不占优势,论长相,两人相差不远,何紫薇没有“女神”邓琳琳漂亮,也没有邓琳琳的矜持和傲气,但也是眉清目秀,有相当耐看的气质。学习根本不是一个等量级,何紫薇每次考试都可以接近600分,自己从来没有突破450。李悦娣想,要是自己是个男孩,也一定选择何紫薇,不会选择她李悦娣。再看将来,哥哥能考好大学,何紫薇的大学也不会哥哥差多少,这门当户对,自己什么也考不,他想哪怕是考一个很差的大学也有一点可性呀,在这方面,她真是一点可性都没有。李悦娣成天这样胡思乱想,常常不能集精力复习。
时间刚刚跨进五月,天气像下了火,教室成了不透气桑拿房。汗水渗出的咸味,凉鞋缝里溜出的脚气,同学们为了节约时间在教室里吃饭的饭味,夹杂在一起,使人感觉到仿佛走进了屠宰场,让人联想到鲁迅《药》的人血馒头。
离高考只有两个月了,高三的学生们大多慌了神。班主任刘丽丽搞过几次不专业的心理调适课,除了三个小个子女生用一个手指头把班里的一个体重较大的男生顶了起来的实验大家印象较深以外,其他调整,对大家来说基本没有多少价值,刘丽丽老师只是一个地理科教师,他不是专业的心理课教师,即便如此,同学们的毅力和潜力差不多也都发挥到了极致,目前的大多数同学的焦虑,不是学习下多大功夫的问题,而是为将来能干什么而焦躁。同学大多数来自农村,大家都不愿意再走父母的老路,知识改变命运,要实现这个命运的改变,绝不是脱一层皮那么简单。刘丽丽老师好几次在自己班级的窗前看到同学们玩命的学习,都掉下了心酸的泪水。
刘丽丽老师每周都要分别找孙策和李悦娣谈一次话,基本意思还是劝阻他们的早恋,其实他们早没有了先前的狂风暴雨,可是,在刘莉莉看来,谈话不需要什么效果,打一个预防针也是必要的。
时光依然难熬,可是又飞逝得那样迅捷,高三的孩子们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高考到了眼前,6月18日这天,孙策为一个热点问题和刘老师争执得面红耳赤。问题的发起者是孙策,他问道:“为什么两河流域历来都是战争的策源地?”他们的焦点不是在问题怎么解答,而是在这个问题太大了,今年高考会不会考试的问题,刘老师认为,问题太过复杂,对高学生而言不需要掌握,孙策认为,海湾战争还没有真正意义的尘埃落定,关于两河流域的问题仍然值得思考,即使不是考试重点,也可以探讨一下。刘老师认为,现在是高考在即,复习要针对高考,不能跑偏,耽搁时间。孙策认为,正因为高考在即,才需要打开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