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法律的改革,加强法律的监督和审查,加强法律方面的普及与宣传,做到清正廉洁……然后再与古代当中的一些典型案例相结合。
这样回答确实也没有错,但是如果能够回答这第一道题的方面,举出几个相应的法律条例,结合典籍案例,再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无疑会让批卷子的考官眼前一亮。
如果在这期间再结合大秦历史上几个不那么犯忌讳的刑事案件,谈谈自己的看法,再写出几条关于刑法方面的条例,更加会让批改卷子的考官为之打高分。
毕竟在科举考场上,这第二场测论题几乎占总分的四成多,将近一半了。
至于第二道题,什么叫做忠诚?
这也可以参考第一道题,如果大秦刑法方面的书阅读的足够优秀的考生,在做这道题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几个案例来说明,何为忠君,何为爱国。
当然,再加上一些之乎者也的字样,如果其中再有几句诗句,那就更好了。
这道题还算是正常一些的。
至于第三道……
孟海看见有不少考生在看见横幅的第三问的时候,都是莫名其妙地挠了地挠了挠头。
海宣司?
啥玩意?
以前从来没听过进入京城的考生似乎听过,但似乎又没听过?
这里是干啥的?
这个部门属于六部?
像其他的司农寺,看这名字还知道是搞个农业的。
街道司,看这名字也可以看出来是跟街道有关的,再仔细想想就知道和大街小巷的卫生处理有关。
但是给了一个海宣司?
难道是管海的?
但是大秦京城周围又没有海,难道是问海防方面的?
但是近几年,没有听说过大秦有海防问题啊?
难不成皇帝是想要派人出海征讨海外的国家?
有许多考生都将这个从未听说过的部门与海防联系在了一起,然后思路就被带歪了。
当然,也有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宣司。
毕竟这个部门在京城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京城附近的几个郡县也都有流传过关于海宣司的一些事情。
所以在场绝大多数的考生还都是听过这个部门的,只不过并没有详细研究过这个部门。
但是今天的考题却是论一论这个部门?
这该如何下笔?
孟海坐在二层的高台上,看着下方一个个考生们抓耳挠腮的他,不由得回想起了当年自己中考和高考时候的模样,中考时候还好。
当年高考的时候,他拿到数学卷子,除了选择题的第一问能够轻松地写下来以外,后面的题只能连蒙带猜,或许和现在这些考生差不多。
孟海面前放着一后台文件袋,里面放着考生要答题的答题纸。
这些纸都是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过的,和市面上卖的各种宣纸都有所不同。
在答题纸的第一面,一竖六要写考生的个人信息,姓名,籍贯等诸多要素信息。
紧接着,后面给出了将近三十份大宣纸,这些都是三尺纸。
长大概有一米宽,宽有半米多。
由于这种宣纸是特殊材料制作的,所以极为耐造,而且不透纸背。
所以,即使一大团墨水滴在了宣纸上,也不会打湿背后的纸面。
所以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就可以将试卷折叠起来答题。
但是面前放着三十余张宣纸,按这个时代的字体大小寻常,考生一面就能写八百字……
虽然错论题并没有给出具体多少字的要求,但是整个秦国已经形成了一种风俗,那就是写的越多越好。
管他写得对不对,先把字数凑上。
所以仅仅一个时辰的时间,就已经有考生写完了两大张宣纸,看他这驾驶似乎第一道测论题还没有答完。
孟海不得不感叹,当时自己写的那八百多字的小作文实在是太丢人了。
孟海坐在二层高台上,正在愣神想着昨天文礼楼着火的那件事,一位巡御司官吏就跑了过来,说是去看台,后面有人找他。
孟海满脸狐疑地跑向了看台后方,一眼就看见了,无聊踹石子的赵宣。
“咋了,有事?”
孟海看了看周围没人理部官员,距离又较远,巡御司官吏虽然保护在周围,但是这些巡御司官吏完全可以当做聋人哑巴对待。
孟海也就对这熊孩子没有太多客气。
“那啥……有事!”
孟海看见熊孩子一边说话,一边低头,时不时还搓搓手的模样,就知道这熊孩子找他绝对没好事。
“我警告你,我可没钱!”
孟海先给熊孩子打了一剂预防针。
赵宣听到这话,一脸兴奋地就想冲上来与孟海拼命,但是估计在远处,毕竟还有不少礼部的官吏看着这一面,虽然说话声音远处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