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场的开拓和政治,军事有着必然的联系,近代以来,英国,美国还有东非在工业化完成后倡导所谓自由竞争,本质上就是为了绕过政治上的封闭
即便强如19世纪的英国,它也需要舰炮外交,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而不完全是英国经济和工业自身的优势
东非,莱茵市
国家商务部
“1932年,我国海外在建的铁路项目主要包括亚松森—利马铁路,波斯湾—里海铁路等,这些铁路的总建设长度两千多公里”
“极大缓解了国内铁路建设公司在经济危机期间的经营问题,搭配我们国内的铁路改造项目,还有利比亚铁路,保证了近期我国铁路产业的稳定发展……”
弗里德里希皇储听着商务部的汇报,对于这个结果感到满意
他说道:“这三年以来,全世界的铁路产业发展遇到了重大挫折,尤其是欧美地区众多铁路公司破产,铁路路线关闭甚至是拆除”
“全世界范围,也只有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还有我们和苏联的铁路产业发展比较活跃”
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也就是那些非工业国,他们的铁路建设本就比较落后,建设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工业国之中,东非和苏联风景独好,不过两国的差异很大,东非海外铁路项目比较多,而苏联主要是国内发展迅猛
其次,东非当下铁路产业属于资源整合加海外市场扩张相结合,苏联则是本国铁路产业还不完善,大约相当于东非上个世纪发展阶段
也就是说苏联现在类似工业化初期交通建设特征,这个阶段,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都经历过
“如今,帝国经济看起来比世界大部分国家更加繁荣,但这都是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来实现的,因此,商务部等部门,不能做出误判,认为现在帝国经济已经平稳落地”
“要引导国内企业制定稳妥的发展计划,杜绝盲目扩张一直维持到世界经济大环境有明显改善后,再做出对应的调整”
“我们的工作是加强对优质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提高准入门槛,并且继续完善监督机制”
“而商务部还有一项重要工作,那就是必须加强和其他国家经济上的合作,尤其是南美,南洋,中东这些区域”
试图通过以工代赈就彻底解决经济危机问题,是并不现实的,它只能起到短时间的作用,长期来看,想要度过经济危机,要么扩大海外市场,要么解决内部分配,东非就是从这两个方面,双管齐下,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实现供需的稳定
……
时间来到1933年
过去一年里,奥匈帝国艰难度过了一段漫长的动荡时期,在1932年末,除了经济依旧艰难以外,帝国的政治动荡反而平静了少许,除了一些民间的示威游行,街头暴乱以外,没有发生大规模性的全国冲突
但这并非奥匈帝国内部就此稳定,反而是各方势力正在积蓄力量,试图给这个年迈的帝国致命一击
奥匈帝国北部波西米亚的小城利贝雷茨,就在酝酿一场新的风暴
利贝雷茨只是奥匈帝国的一座小城市,其1932年人口大约在六万,城市建设在卢萨蒂亚内塞河畔,四周被山脉环绕,
从地图上来看,这座奥匈帝国小城靠近德国,距离德奥边境不超过二十公里路程
本来波西米亚在奥匈帝国境内的位置就已经太过靠西北,而利贝雷茨更是在波西米亚的西北部
但是,利贝雷茨这座人口不过十万的边境小城,却是奥匈帝国最重要的纺织业中心之一,仅次于维也纳,排在全国第二位
利贝雷茨之所以能成为奥匈帝国的纺织业中心,是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的
首先是纺织业最基础的原材料方面,它地处波西米亚北部,并且靠近萨克森还有西里西亚,而这些区域正是中欧重要的羊毛,亚麻和棉花产区,所以利贝雷茨能够比较轻松的获取纺织业发展所需的原料
交通方面,19世纪,利贝雷茨就有铁路经过,并且连接维也纳,布拉格,德累斯顿和柏林等重要城市,是德奥两国间重要的交通枢纽,有利于市场开拓,也利于原材料的进口
传统继承上,利贝雷茨在工业时代以前,就已经有比较发达的手工纺织业发展,最初主要以家庭作坊为主,生产亚麻和羊毛制成品后来,萨克森移民带来了更先进的纺织技术
19世纪以后,英国纺织机械传入当地,利贝雷茨的工业化也就此展开,在利贝雷茨出现数千工人的大型纺织工厂,同时成立了专业的纺织技术学校,培养专业人才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利贝雷茨的纺织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次利贝雷茨主要搭上了德国的顺风车
德国企业和工程师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同时在化学染料领域,当时德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最后是奥匈帝国这个平台,是利贝雷茨能够成为奥匈帝国,乃至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