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赤仄五铢流通时,汉武帝已经将这种货币的发行权收归中央,规定只能在京城铸造,并以红铜镶边作为辨识,一个赤仄五铢要顶五个郡国五铢。
大汉人民路子太野了,在看到赤仄五铢使其他钱币贬值5倍后,纷纷仿造赤仄五铢,使货币流通更为混乱。赤仄五铢只通用了两年就退出市场。
汉武帝感觉不行,我耍流氓可以,你们也耍,这可不行。
一下令,直接推开重新来,一概禁止郡国和私人铸钱,将之前的铸钱统统销毁。
同时,国家垄断铜矿的所有权和铸钱权,天下钱币全由上林苑铸造,命水衡都尉所属的钟官、辨铜、均输三官负责,史称“上林三官五铢”。
从此,五铢钱也成为中国历史上行用最久的铜币,直到唐初才废除,改用开元通宝,共历时七百多年。
他同样也告诉后世帝王,钱的锻造必须掌握在帝王自己手中,必要的时候,直接釜底抽薪。
官方垄断货币,也就掌握了另一种获取财政收入的直接方式,上林三官五铢刚流通时量足质优,从汉武帝到汉平帝元始年间,西汉共铸造二百八十亿万枚。
到后期,难免出现政府偷工减料的情况,可说是以国家的名义造假。
想象一下,如果皇帝在铸币中掺入一半的假,就可以多铸造一倍的货币。这些货币可以买多一倍的物资,劣币驱逐良币,最后货币也就贬值一半,政府相当于多收了5成的通胀税。
当百姓发现汉武帝“阴谋”的时候,为时已晚,他们手中只有不值钱的劣币。
他大概是第一个发现通货膨并且用这个隐形税搜刮百姓财富的人,后世的一切不过在他这个基础上略微变动,本质都差不多。
人会越来越感觉到钱不值钱,自古如此,因为它被垄断了,汉武帝就是第一个垄断它的人。
即使是这样,汉武帝感觉钱还不够用,在垄断铸币权的同时,汉武帝还将国有化改革延伸到当时利益最为丰厚的几大制造业——盐、铁、酒,进而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是人总要吃盐,用铁,但用得不多呀,一把菜刀用几年,盐每天放一点就可以,这个涨价,你咬咬牙,感觉还能承受。
于是,盐越来越贵,菜刀,锄头也是,而且质量越来越差,可你只能咬牙卖,因为只有汉武帝卖。
这便是汉武帝建立的汉企,成为后世所有帝王统治的基石,他们都明白皇帝必须垄断—盐、铁、酒,有时候甚至包括粮食。
他相当于在用盐和铁隐形的收税,比如盐税可以隐藏在很多商品背后,绝大多数人不会意识到自己买了一只咸鱼里面,政府已经通过盐进行了征税。
特别是它们涨价的时候,你也心疼但还能接受,一把菜刀能用好多年,贵点就贵点吧。
铁与盐,因为其天然的刚需性和便于垄断性,起到不起眼的征税效果。
这些都成为了日后历朝历代皇帝们手里的最大妙招,今后的历朝历代盐铁收入都至少占据国家收入的半壁江山,他们只要抓住这个,江山基本稳住一半了。
商业重税、群众告发、通货膨胀、垄断汉企业、卖官鬻爵,这就是汉武帝的手段。
武帝在两千多年前就为后来所有的帝王详细的演示了如何将整个天下的百姓变成自己欲望提款机的办法,而且都非常巧妙。
人家汉武大帝可是说的特好听的,轻摇薄赋,看上去农业税并不是很高,只有百分之三左右,这在史书中是被万世传唱的。
但实际上人家水平相当高明,所有的盐铁地租等成本算下来,每个百姓辛辛苦苦的年复一年,越活越贫穷,辛苦了一年的百姓到年底一看,“妈呀,不对呀,今年是丰收年呢,地租也并不高啊,收成都哪儿去了呢?没有小偷呀?”
农业税一定要低,老百姓们都看重粮食,避免引起直接冲突。汉武帝就是这样,把鸭子毛扒光了,鸭子还不知道是谁干的,只能无奈叫唤。
这也是汉武帝如此折腾,还没有亡国的原因之一。
扬民族魂魂,强汉开疆的是他,奠定压榨模板千古基调的也是他。
就他这种级别的历史人物,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好或者不好,更不是什么圣主或者昏君。
所有人世间概括性的词语在他们身上都显得太苍白了,他们已经不算是人了。
这种级别的千古一帝是复杂到了极致后的笔墨难描,许多事儿最终只有天知道。
对于这些,刘瀚是切身体会过的,他甚至是想了好几年才发现汉武帝的恐怖,所以他一直在等机会,等他昏庸,等他为了权利与儿子兵戎相见的机会。
兰陵侯府,刘瀚看着天空,是那么蓝。
“明天,把府中大半的钱送到宫中。”
“啊,为什么?那可是侯爷辛辛苦苦攒的。”熊二不解。
“没有太多为什么,陛下要修建建章宫,估计钱不够,我给陛下送点,是侄子孝敬伯父,更是臣子忠心陛下,感恩陛下,没有陛下怎么会有我的一切,人要感恩!”
刘瀚深刻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