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这公孙述竟然敢如此?可怜朕之大将,朕必灭大成。”
洛阳,光武帝刘秀听到消息,极为震惊,一面看奏章,一边大骂一面流泪。
看完后擦干泪水,赐给策书说:“中郎将来歙,征战多年,平定羌、陇,爱国忘家,忠孝显著。遭遇不测被人杀害,朕很是伤心!”
派太中大夫追赠来歙为中郎将,赐给征羌侯官印,谥号节侯,派谒者统管丧事。遗体被送回洛阳,光武帝穿着孝服亲临吊丧送葬。
因为来歙有平定羌、陇的功劳,所以改汝南的当乡县为征羌侯国。
一切办理妥当之后,刘秀直接准备御驾亲征,他实在太生气,打仗竟然派人来刺杀,简直不当人子。
“父皇,这一次,要不让儿臣去吧,他们能刺杀表叔,必然也想刺杀您,儿子怎么能让您身处危险?”
刘瀚主动请缨,他的大刀已经饥渴难耐了,他要立功,不然太子之位迟早不稳,他要让刘秀离不开他,动不了他。
“父皇很欣慰,但你还太小,战场凶险,而且对行军打仗的事情,你不了解。”
“父皇小看儿臣了,儿臣那是聪慧过人,对《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司马法》都倒背如流,目前只差上战场,不去上,永远不知道结果,就成纸上谈兵了,到底是赵括还是冠军侯,只有打一打才知道。”
<divss="contentadv">“好,那朕就考教你一番,《孙子兵法》何人所著作,主要内容是什么?”
“《孙子兵法》最为出名,是兵家至圣孙子所写,孙子原名孙武。为陈国贵族之后。周景王十三年,齐国内乱,孙武避乱出奔吴国,入吴后长期避隐深居,潜心研究兵学。
吴王阖闾即位后,孙武经伍子胥多次举荐,以所著兵法十三篇献阖闾,被任为将军……
一共十三篇,分为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
“好。”刘秀脸上充满欣慰,刘瀚不仅知道,还说出了自己的理解。
“那《孙膑兵法》呢?”
“顾名思义,这是孙膑所作,传闻他是孙武后裔,早年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
共计16篇,其篇目依次为: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五教法、强兵……”
刘瀚继续说道:“《吴子》为战国时期,卫国吴起所著,提出以治为胜,赏罚严明,主张在军队实行进有重赏,退有重刑,做到令行禁止,严不可犯。
提出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主张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使士卒掌握各种作战本领,提高整个军队的战斗力。
据说最开始有48篇,目前部分已经丢失……
而《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传言是周初姜太公所著。
《六韬》共分六卷。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其中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武韬讲用兵的韬略;龙韬论军事组织;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豹韬论战术;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至于《尉缭子》相传是战国时候尉缭所著作,目前流传下来31篇,包括天官、兵谈、制谈、战略、攻权……
而最后的《司马法》便是由夏商周时期历代司马编纂而成,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共一百五十五卷……”
看着刘瀚滔滔不惧,旁征博引,一旁的刘秀都惊呆了,看向邓禹,眼神似乎是说,“这都是你教的?你确定?我怎么不知道你这么厉害?”
邓禹无奈行礼,“太子聪慧过人,即使是邓禹也自愧不如,几乎过目不忘,早已经将《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烂熟于心,又喜欢兵书,这些都是他自己看的。
陛下呀,我老早就和你说,我怕是当不了他老师了,你还不相信,以为臣谦虚,现在知道太子的聪慧了吧。”
确实,邓禹在教一段时间后,就发现这刘瀚简直太聪明的,好像不用学,就都会,学写字认字,看过一遍就会,儒家经典也是,读两边,立刻会背,还有自己的见解。
特别是兵书,简直像是常年打仗的将军,对排兵布阵,行军打仗,了如指掌一般。
刘秀有点尴尬,随即一笑,“嗯,强儿当真是厉害,父皇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远远不如你。”
即使刘瀚对兵法非常熟悉,说得刘秀很赞同,但他依旧不同意,“可行军打仗,不是看看兵书就可以的,它残酷,是要面对生死的,手下是千万将士,马虎不得,有时候一念之差,便是千万人的性命,你才12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