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大汉永存 > 第264章 杯酒释兵权(刘秀的气魄)

第264章 杯酒释兵权(刘秀的气魄)

    第264章杯酒释兵权(刘秀的气魄)
    洛阳大殿内,刘秀坐在皇位上,下面满是各种大将军,都是跟随他一起立过功的,大多是后来的云台28将,如吴汉、邓禹、耿纯、马武、王霸、马成、盖延、朱祐、耿弇、贾复……
    刘秀端起酒杯说道:“如今我大汉天下初,众爱卿功不可没,朕都重重有赏。”
    众多将军也端起酒杯,“谢陛下,陛下圣明!”
    “众爱卿,朕今日在此,为各位庆功。”
    大家喝得高兴的时候,刘秀进入正题了。
    “朕希望你们放掉手中兵权,让给那些能治国的贤才。”
    可能想不到,杯酒释兵权的发明者竟然是刘秀,看来宋朝的老赵得给汉朝的老刘交专利费。
    看着众人面面相觑,刘秀继续说道:“你们为大汗流了血,尽了力,朕再敬你们一杯。”
    众将一脸蒙圈,依旧搞不清楚刘秀葫芦里装的什么药,可能也的人猜到了,但假装不知道。
    “朕今天请伱们来,有一件事情我想和诸位商量商量。”
    刘秀单刀直入,说自己想学汉高祖。
    “朕也想学高祖!”
    众臣傻眼,你也要兔死狗烹杀我们吗?
    刘秀笑了笑,“朕学的是高祖治国之道,而并非治人之道啊,朕希望你们放弃朝廷高官,放掉手中兵权,让给那些能治国的贤才,你们看呢?”
    众臣还是不解,刘秀继续解释,“心操得少一点,饭吃得多一些,颐养天年,这样不是更好吗?”
    众臣这才明白,慌忙交出手中兵权。
    邓禹第一站起来,行礼,恭敬的说道:“请陛下收回臣手中的将军授印。”
    吴汉也站起来行礼,“请陛下收回臣手中的将军授印。”
    接着,一个又一个的将军站起来了。
    “众爱卿且收回授印,封邓禹为高密侯,吴汉广平侯,贾复胶东侯……食邑皆有增加,皆以列侯就第,加位特进,朕在此谢过诸位啦。
    朕自幼立志以读书之国,却被王莽逼上穷兵之路。十数年南北征战。连绿林守昆阳,灭赤眉攻长安,几经生死,终灭莽兴汉。
    然站立于此,却不见当年并肩拼杀之左右,朕心痛不已。朕深知民为立国之本,民乱国乱,民泰则安,为民至上,方为富国之道……”
    刘秀推心置腹,一番畅谈,赏赐,喝酒,把兵权收回来了。
    教员曾经评价过:刘秀是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一位皇帝。
    他的大方是绝无仅有的,在刚刚打完统一战争之后,刘秀就立刻“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开始论功行赏、加官进爵、一口气对有功之臣封土调整增加的共计三百六十五人。
    外戚及加恩分封的,有四十五人,封赏力度空前绝后、慷慨大方、挥金如土。
    刘秀用超高规格的荣誉和封赏,让当初为他出生入死、四处征战的功臣宿将交出兵权、“集体转业”、回到封地。
    要么“弃武从文”学习儒家经典;要么当一位“富甲一方”的“大财主”。
    转而大胆启文臣、新人,用“重新输血”的方式完成“领导干部”的新老接替。
    可能也人疑惑,光武帝刘秀才刚刚打下江山,内部时局动荡、人心不稳,各种“反动复辟”势力还“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蠢蠢欲动”、伺机“死灰复燃”。
    外部风雨飘摇,匈奴在不断挑衅、侵扰、步步紧逼,西域还“孤悬海外”、没有回归。
    他就敢将这些为他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云台二十八将都“弃之不用”?
    如此一来,他的对外稳定边疆、甚至开疆拓土的开国征战行为不就到此为止、甚至还有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毁于一旦的危险吗?
    是他胆大包天、不怕外部势力的捣乱、颠覆?还是他胸有成竹有应对方案?
    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将匈奴、西域等外部势力放在眼里?
    总之,开国之后就立刻让功臣宿将“集体下岗”、启用新人,光武帝刘秀是历史第一人,也是惟一的一位!
    他的理由很充分:自从王莽篡汉以来,这二十多年一直战火不断、狼烟四起。兵燹之祸、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天下疲敝、百废待兴,据说天下人口已经是西汉末年“十有二存”了。
    光武帝刘秀认为当下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放下刀枪、精兵简政、休养生息、恢复国力。集中精力大力恢复生产、鼓励农耕、发展经济、轻徭薄赋、稳定民生。
    不仅如此,这些功臣基本不让他们参与朝政,简直是一撸到底。
    刘秀敢这么做,因为他有两个优势,第一是年纪优势,如今的刘秀才42岁,想他刘秀28岁起兵,30岁称帝,42岁统一天下。
    他一统天下的年纪,他的祖宗刘邦还没有起兵呢。
    在这一年之前后,云台二十八将榜单当中,寇恂、岑彭、冯异、祭遵、景
    丹、铋期、傅俊、任光、万脩、邳彤、刘植,这十一个人,大多已经去世了,而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