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成帝时,“中书谒者令”的职权和属官进一步扩大,改“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不再选用宦者,而是由士人担任。此时“中谒者令”的职权主要是处理宫内的日常事务……
随着时间的流逝,它越来越重要的,像是霍光,王莽都干过这样的职位。
“陛下,臣认为轻易不可改,目前大汉天下初定,以稳固为主,若是制度再改变,怕又是王莽旧事,还是依照大汉旧列吧。”
说话的是韩歆,此人为南阳名士,一开始投靠更始政权,被更始刘玄任命为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省焦作市)太守,牧守一方。
更始二年(24年)秋,刘秀率领大军在射犬(今河南省沁阳县东北)一带击败农民军之后,乘势进入河内郡,收取各县。
韩歆得报,直接闭门坚守,以抗刘秀。当时,岑彭被任命为颖川郡太守,但因为颖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当时被刘茂占据,不能上任,他只好跑到河内郡来投奔韩歆。
岑彭感恩刘縯的不杀之恩,所以极力劝说韩歆归附刘秀。可是韩歆却拒绝了岑彭的劝说。
不久,刘秀率领军进至怀县,韩歆见刘秀兵强马壮,知道大势已去,开城投降。
然而,当刘秀得知韩曾想带兵抵抗自己时,勃然大怒,令人将韩歆捆绑起来,按在门外鼓下,准备斩首。
幸得岑彭求情,说韩歆是南阳名士,可以为刘秀效力。刘秀才赦免韩歆,让韩歆到邓禹军中做军师。
后来邓禹西征失利后,韩歆继续随刘秀征战,立下许多功劳,被封为扶阳侯,并先后被任命为尚书令、沛郡太守。
<divss="contentadv">如今调回京城,准备委以重任。
但刘秀不是非常喜欢这家伙,一是当年想抵抗自己,二是这家伙很直,有啥说啥,很多时候往往弄得刘秀下不来台。
“王莽旧事?扶阳侯以为朕是亡国之君?”刘秀冷冷的看了他一眼。
韩歆沉默了片刻,他也不傻,连忙说道:“臣不是这个意思,只是兴亡一念间,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臣认为陛下应以稳妥为主。”
刘秀不想跟他说了,看向了侯霸,“大司徒,你怎么看呢?”
这也不是常人,侯霸为人矜持严肃,仪容庄重。虽家财千金,却不事家产。
潜心好学,师从九江太守房元,研究《谷梁传》,做房元的助理讲经人。汉成帝刘骜在位时期,侯霸担任太子舍人。
王莽在位初年,五威司命陈崇因侯霸品德好,举荐他升任为随县县宰(即县令)。随县土地广阔,靠近江湖,而亡命之徒多有在此做强盗的。
侯霸到任后,立即立案诛杀豪强,派兵全面清剿,分捕山贼。此后随县境内秩序得到稳定。
侯霸因此升任为执法刺奸,负责监察官员贪腐。而侯霸在查问有权有势的人时,也毫无疑忌畏惧。
后来升任淮平郡大尹(即太守),治理政事很有名声。到王莽失败时,侯霸则修城坚守,最终保住全郡。
建武四年(公元28年),光武帝刘秀召侯霸和自己相会于寿春,任命他为尚书令。
当时东汉政权建立不久,整治措施还不健全,朝廷内懂得法令典章的人又很少。侯霸通晓典章制度,收集遗漏文献,逐条奏呈前代好的政策法令。
对当时有益处的,全部获得实施。为了医治战争创伤,缓和阶级矛盾,繁荣社会经济,巩固汉室政权,光武帝刘秀多次发布善政。而每年春天赦免罪犯的诏书,一年四季,适应农时,颁布诏令,劝课农桑,这些都是侯霸的建议。
建武五年(公元29年)十一月初一日,侯霸代替伏湛担任为大司徒,封爵关内侯。
侯霸在职期间,明察事理,坚持正义,奉公无私。
只是他年纪大了,这两年身体越来越差了。
“咳咳!”侯霸咳嗽了一声。
“大司徒注意身呀。”刘秀关心起来。
“谢陛下,臣会注意的,三省六部也些类似三公九卿,但也区别,六部职位划分明细,这三省就没有必要吧,有三公就行了。”
他这是同意了一些,但没有完全同意,毕竟自己是大司徒,没有三公,那这大司徒还有必要吗?
这不是间接削弱他的权力吗?没有人想自己手上的权力变小。
“陛下,臣认为,还是不变的好,三公九卿这套制度已经很不错了,轻易动不得,牵一发而动全身呀。”
说话的是欧阳歙,勉强算得上是当世大儒,为人廉恭礼让,以祖传“伏生尚书”任博士。王莽时任长社县宰,后投更始帝刘玄,任原武县令。
东汉建立后任河南尹,封鄱阳侯,出任汝南太守,教书育人,任用贤才,颇有政绩。
好家伙,除了邓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