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是不同意的,他其实预想过会有阻力的,想不到阻力这么大。
刘秀其实非常聪明,他获取江山又开始一个新的征程——解决西汉末年以来的病根!
而这项工作的难度,对他来说,一点不比打江山容易。他非常明白,解决这个病根,他必须向士族豪强集团下手,而这些人恰恰是他建立东汉帝国的功臣。
更可怕的是文官集团与功臣豪强集团有相互渗透的倾向,而且文官集团死守道德教条,阻碍了刘秀政策的推行。
“好啦,这一件事情,朕会仔细考虑的,明日大朝,太子也来,倒是再和百官商议一下吧,那科举制度你们怎么看?”
刘秀有些头疼,连忙转移话题。
“臣,认为是极其好的,若是一个个召集来,问策,陛下没有这么多时间,若是都让地方推荐,又怕地方相互勾结,推荐庸才,所以又国家统一考试,择优录取,那是相当不错的,也推广到地方,全部考试,还有这个糊名,几人统一审阅,能够很好的杜绝作弊……”
说话的还是邓禹,他是非常支持刘秀的,这大概也是他能在刘秀心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主要原因。
“臣也是这么认为的。”郭伋、杜诗、侯霸几人都认同。
只是欧阳歙有些犹豫,开口道,“方法是好的,可是若是不考察品德,万一选拔的人品德败坏,那对国家的危害就大。”
韩歆也点头,“欧阳所言很有道理呀。”
刘秀却是不同意的,“太子说,以前的察举制,士人道德品质的考察是很重要的,但这不好看,因为很难对人的道德品质作出明确的评价,毕竟人心隔肚皮。
人的德行须通过对他言行的长期考察才能得出较正确的评价,而且这种言行还可能是假的,抑或他以后发生改变。
向使王莽身先死,一生真伪谁复知?”
“向使王莽身先死,一生真伪谁复知?”
几人嘀咕这句话,感觉很有韵味,好有道理。
“陛下所言有理呀,可这德行又不能不看吧?”
“自然是要看的,只能在为官过程中考察了,太子说可以加强监督,增强设御史台和谏院,御史台相当于御史大夫,应多设立官员,主要是监察百官,谏院相当于谏议大夫,主要是仗义执言,弹劾贪官污吏,甚至指出皇帝的不足……”
“陛下圣明。”几人一听,感觉很有道理。
“可是这统一考试,是不是太耗费钱财和人力了?”
“这件事情,强儿说他会想办法解决,好啦,就先这样吧,后面的事情,等明日早朝再说。”
刘秀有点心累,他感觉这比打仗还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