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鲁国的“初税亩”实行按亩收税,它们不再区分公田、私田,都促使土地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化。
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秦朝开始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承担的徭役繁重、赋税沉重。
西汉实行编户制度,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百姓(编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赋税、徭役、兵役;
汉朝存在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然后土地越来越严,直到西汉的崩溃,而一个叫王莽的人,准备土地归国有,回归到公有制度,但生产力完全不对等,加上豪强反抗太严重,所以必然面临着崩溃。
历史上刘秀上台后很想解决这个问题,但并没有完全解决,因为刘秀本身就是靠着豪强地主阶级而争得天下,所以到了东汉末年,土地兼并继续越来越严,以至于农民活不下去了。
随着张角的一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浩浩荡荡,名传青史的黄巾起义开始了。
张角的黄巾起义和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以及后来的黄巢起义,甚至后世的许多农民起义都有着非常本质的不同。
陈胜、吴广的起义是因为活不下去了,再加上陈胜本身有野心,他早年就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黄巢的起义是基于一种对黑暗社会的报复心里,他是一个杀到豪强和皇族害怕的人,一路杀杀杀,真正体现了“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后世的许多农民起义也大多是活不下去。
而张角是与众不同的,他不是活不下去,想想看,连当时汉灵帝刘宏的贴身内侍都有他的信徒,全国上下有几十万人都相信他,崇拜他。
他要钱有钱,要地有地,要人有人,如果说当时的汉灵帝是大汉的天子,那他是民间的天,他在民间的威望是超过任何人的。
而他起义之后,没有称帝,没有子嗣,三兄弟都死了。
也许他真的是有野心的,但那野心不是称皇帝,而是真的想建立一个太平盛世,让人人都吃得上饭,吃得饱饭,推翻这腐朽的大汉王朝。
<divss="contentadv">对当时已经吃不上饭,在啃树皮,饿着肚子,吃观音土,易子而食的大汉那些芸芸众生而言,张角能不能救他们不重要。
重要的是张角是唯一愿意低下头来看他们的苦难,为他们流泪,愿意带领他们走出去,愿意去拯救他们的人……
他像是一道光,照亮他们,所以他们便义无反顾的跟着张角走了,而这一走便是无法控制的,当暴力失去了约束,必然会造成其他的局面。
张角的黄巾起义拉开了三国的序幕,拉开了许多年的战争,这些战争打下来基本都把人打完,当时的情况是人很少,但地很多,好多都荒着,所以曹操率先实行了屯田制。
所谓屯田就是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
其实并非曹操首创,渊源于西汉,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
西汉前元十一年(前169),汉文帝以罪人、奴婢和招募的农民戍边屯田,汉武帝调发大批戍卒屯田西域。
但当时屯田主要集中于西、北部边陲,主要方式为军屯,且规模不大。
而东汉末年,战争连年不断,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粮食短缺,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些都为屯田早就了条件,建安元年(196),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都(今河南许昌)附近进行屯田。
屯田的土地是无主和荒芜的土地。劳动力、耕牛、农具是镇压黄巾起义中掳获的,有一部分劳动力号称为招募其实是被迫而来的。
据说当年屯田收获谷物百万斛,缓解了社会矛盾。
“于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
而司马炎称帝之后,大概是为了安抚支持他的那些豪强和地主阶级,他下令废除了屯田,土地兼并也越来越严重
从东魏到唐朝,出现了均田,均田制其实就是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无地之人耕作,土地为国有,但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可以归耕者所有。
田分露田、麻田、桑田、宅田四种,露田、麻田不许买卖,桑田和宅田则可以传给后人。
均田制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适用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而且还有助于贫民摆脱豪强大族的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
之后的田制或者说税法,还有唐朝的租庸调、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