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入亩。总的来说还是道随时移,没有完美的制度,也没有绝对合理的办法……
世间的事情总是在变,欧阳歙的事情瞒不过刘秀。
光武帝建武十五年九月,刘秀在进行全国的土地和人口普查中,发现欧阳歙在任汝南太守的时候存在弄虚作假,收受巨额贿赂之事,遂将他下狱问罪。
“他当真是该死,有田2千倾。”
刘秀也没想到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重臣竟然是一个巨贪,不啻于给了刘秀一记大耳光,刘秀一怒之下准备处死他。
然而,刘秀刚刚给欧阳歙下大狱,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发生了。
内侍还汇报,“陛下,宫门外聚集了上千儒生,好些是太学学子,至有自剔者。”
刘秀大怒,“什么?他们要干什么,逼宫吗?”
古代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只有囚犯才会剃头,而这千余名儒生就是用剃光头,替欧阳歙求情。
内侍接着说:“陛下,有学子说愿意为欧阳歙替死,此人为平原礼震,年十七,闻狱当断,驰之京师,行到河内获嘉县,自系,上书求代死。这是他的上书,陛下是否要看?”
“朕看看他都写些什么,欧阳歙身居高位,不知自爱,依靠权位,贪得无厌,辜负朕之期望,有什么好说的?他能说出花来?”
刘秀说着,拿过上书一看。
上面写着:“伏见臣师大司徒欧阳歙,学为儒宗,八世博士,而以臧咎当伏重辜。
歙门单子幼,未能传学,身死之后,永为废绝,上令陛下获杀贤之讥,下使学者丧师资之益。乞杀臣身,以代歙命。”
刘秀气笑了,“好一个身死之后,永为废绝,上令陛下获杀贤之讥,下使学者丧师资之益。”
欧阳歙门生遍布整个东汉王朝,在儒生中影响力太大了。比如他的一个学生曹曾就有三千门徒,被同孔子并称。
而欧阳歙这一位十七岁的弟子,主动请求代替欧阳歙去死。千余名儒生围住皇宫,替欧阳歙求情,可见欧阳歙在儒生中的地位。
“好,当真是好呀。”
“太子,你怎么看?”刘秀是有压力的,他才弄死了韩歆,一年不到又想弄死他的替代者欧阳歙,这怕是不太好。
刘瀚微微一想,当即说道:“父皇,当杀,杀他可震慑天下,使得人不敢轻易贪腐,度田必须进行,法令就是法令,若是因为一些儒生就随便更改,那要大汉法令干什么?”
“嗯。”刘秀点头。
同年冬十一月甲戌,大司徒欧阳歙下狱,死在狱中。
司徒掾陈元上书追讼之,言甚切至,刘秀乃赐棺木,赠印绶,赙缣三千匹。
杀了一个大老虎,三公之一,刘秀立即将屠刀伸向了地方上的中等老虎。
根据《后汉书·光武帝本纪》记载:“十六年……秋九月,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十余人,坐度田不实,皆下狱死。”
也就是说,刘秀又连续杀了河南尹张伋以及好几个郡守,可谓是雷霆手段。
除了被处死的官员以外,还有许多官员被免职、降级。
《后汉书·刘隆传》:“十一年,守南郡太守……十五年,诏下州郡检核其事……明年,隆坐征下狱,其畴辈十余人皆死。帝以隆功臣,特免为庶人。”
《后汉书·魄嚣传》:王元“初拜上蔡令,迁东平相,坐垦田不实,下狱死”。
《后汉书·鲍永传》:“(永)出为东海相,坐度田不实,被征,诸郡守多下狱。永至成皋,诏书逆拜为充州牧,便道之官。”
《后汉书·儒林传》:牟长“稍迁河内太守,坐垦田不实免”。
《后汉书·酷吏传》:李章“出为琅邪太守……后坐度人田不实征,以章有功,但司寇论。月余免刑归。复征,会病卒”。
除此之外,还有赵熹、伏恭、樊晔等人都因为度田不实被罢黜或者诛杀。
一时间,天下噤若寒蝉,人头滚滚!
这便是刘秀的底气与霸气,有了刘瀚的支持与怂恿,他杀得比历史上更多,更强,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