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大汉永存 > 第303章 夜袭董卓

第303章 夜袭董卓

    第303章夜袭董卓
    中平元年(184年),六月,北中郎将卢植被朝廷罢免后,汉灵帝改拜董卓为东中郎将,接管冀州战区事务。
    董卓放弃围攻张角据守的广宗县,而率主力北上攻打张宝据守的下曲阳县,围攻一月余不克。
    至于董卓为什么放弃围攻张角据守的广宗县,因为他得知当时张角已经死了,张角一死,那黄巾军的二号头目张角的二弟,地公将军张宝自然成为了最重要的目标。
    当然,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目的。
    “宁儿,果然如你所料想,董卓放弃我们广宗,反而去围困实力强劲的二哥,我有些想不通,常理来讲,我们反而更弱,他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
    这是张梁疑惑的地方。
    张宁微微一笑,“三叔觉得卢植怎么样?”
    “能力很强,是难得的名将。”
    “他当初若是不顾一切,我们广宗保得住吗?”
    值得一提的是,卢植围攻了广宗三个月,从三月到六月,可一直打不下来,真的全是因为黄巾军拼命抵抗?
    “这……”
    “三叔你们看问题,太过表面,卢植有意拖延,同样,董卓也是。”
    张梁惊呆了,“这怎么会?难得他们不怕朝廷怪罪?卢植都被抓了。”
    “确实,他被抓了,但不会死,用不了一年估计就官复原职。”
    张宁,或者说破舒雨竹可是看过《资治通鉴》和《三国志》的,她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自然记得。
    在原来的历史上,这年八月,由左中郎将皇甫嵩统率的另一支政府军已平定兖州东郡黄巾军,朝廷则改派皇甫嵩前往冀州平定黄巾军。
    皇甫嵩不负众望,最终凯旋而归。
    皇甫嵩返回雒阳后,上书给灵帝,将平定冀州黄巾军的功劳推给卢植,于是卢植官复原职,仍任尚书。
    虽然路植确实被宦官构陷,但他三月没有攻破广宗也是事实,未尝没有他主动拖延的目的。
    “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张梁想不通,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呀。
    “因为他们代表士族,而士族的死对头是宦官势力。
    在我们黄巾起义之前,已经有两次党锢之祸,士族集团被宦官和外戚联手打压,杀的杀,流放的流放。
    所以士族想要反击,就得积蓄自己的军事力量,我们的黄巾起义便是他们的机会,朝廷没有能力解决我们,皇帝只能下放军权,允许地方招募乡勇。
    这一下,所以士族便有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力量,军权,而且是阳光之下的军权。
    他们可以用朝廷镇压叛乱的资源养部队,所以黄巾最好别灭得太快,让他们有能力发展。
    卢植也是士族,所以他拖延不进。卢植被宦官下了大牢,董卓接替卢植,也是一样的。”
    她这么一说,张梁眼前一亮,豁然开朗,他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这些。
    “那董卓怎么成了士族?”
    卢植他了解,出身范阳卢氏,这可是大家族,世居涿县(今河北涿州),因涿县属范阳郡(汉代时为涿郡)管辖,士族称郡望,故得名“范阳卢氏”。
    涿县原为燕国之涿邑,在春秋战国时代便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之一,这里一马平川,良田沃野,是有名的膏腴之地,荆轲刺秦王时献的燕国“督亢”地图就位于这一带。
    范阳卢氏在这里世代耕读,子子孙孙繁衍生息,成为举世闻名的望族,所以卢植是地地道道的士族,还是领袖级别的人物。
    可董卓是甘肃岷县人,其家族在当地算是豪强,都不算士族,更像是武夫,暴发户。
    “董卓家族确实不是士族,他是西凉人,受到西凉大佬凉州三明之一的张奂赏识才一步步发家的。
    朝廷好不容易把凉州三明搞下去,怕凉州一步步做大,所以先后让他出任并州雁门郡广武令、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
    就是把他调离凉州,然后想办法把他免职了。
    可后来,他攀上了司徒袁隗的大腿,被他征为掾吏,后出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
    这一下,叔父懂了吧?”
    张梁秒懂,东汉末期没有人可以忽视袁家,这个袁家就是袁绍的家族,四世三公可不是开玩笑的。
    三公,乃是古代古代地位最尊显官员的一个统称。
    当然,不同时期的“三公”官职是不同的。比如在周朝乃是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秦朝的三公是宰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西汉前期差不多,汉武帝改变了一下,后期的三公是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
    而东汉,三公官职又发生了改变,分别是太尉、司徒和司空。
    当然,刘秀为了提高皇权,这三公已经不具备较大实权。
    可是,从名义上来讲,三公依然是东汉政府最高级别官员,相当于宰相。
    其地位非常高,可以说是位极人臣,是所有非刘氏皇族士人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
    因此,一个家族出的三公越多也就说明这个家族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