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辽东五郡,就成了长城沿线最重要的五座城池。
其中,辽东郡的治所,就是襄平。襄平,就是现在的辽宁辽阳。尽管襄平在当时还只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但它却是辽东地区的第一座城池。辽东郡,则是汉族政权在辽东地区最早设立的行政机构。
此后,在苍茫荒芜的辽东大地上,一场轰轰烈烈的生产练兵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制度开始影响这一地区。
千万不要小看燕国开发辽东的举动,如果不是秦开的建议,辽东的开发很可能还要晚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秦国统一后修筑的万里长城,很可能就不会把辽东囊括在内。而后来的沈阳,正是在秦开的主持下修建的,当时名叫侯城。侯城当时隶属于辽东郡,是一座以屯兵警戒为主要功能的边境小城。
侯城是沈阳建制的最早记载,是沈阳的起点,秦开则是沈阳的建城鼻祖。
从那时起,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襄平就一直是辽东地区的首府。
伴随着辽东的开发,当地的经济、文化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辽东当地的部族也在汉族移民的带动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和生活方式。
燕国算是强大起来了,但他的强大也是短暂的,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如果相应的制度不随着时代变革,必然是走向下坡。
到了战国末年,秦军靠着商鞅变法和历代秦国秦王的励精图治,横扫中原,攻灭韩赵,荆轲刺秦不成,燕王喜和太子丹只好带着宗室财货逃往辽东。
不久,燕王喜竟派人在衍水河畔杀死了刺秦主谋太子丹,以求保全燕国。燕国百姓悲叹太子丹忠义,就把衍水改名为太子河。
五年后,秦国大将王贲远征辽东,消灭燕国残部,俘获燕王喜,燕国灭亡。
而伴随着燕国的灭亡,辽东在历史上的显眼程度就有点少了,直到一个人的出现,使得他变了样,东汉末年分三国,其实有第四股势力,那便是一个叫公孙度的人。
张宁在后世可是看过这个人的介绍,一度以为这是个穿越者。
公孙度是辽东襄平人,家族一般,一点也不显赫,他父亲公孙延因逃避郡吏追捕而逃到玄菟郡,公孙度后来做了玄菟郡吏。
当时玄菟太守公孙琙的儿子公孙豹年方十八岁就夭折了,公孙度少时也叫公孙豹,又与公孙琙的儿子年龄相仿,公孙琙一见到他,就很喜爱他,送他去学习,并为他娶了妻。
好熟悉的场景,大佬看重,又给钱,又培养,又给娶老婆,这是当亲儿子养呀,妥妥的甚至加薪,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呀。
更厉害的在后面,公元169年,朝廷组织贤良方正科,公孙度被各郡县提名并推举为尚书郎,以优异的成绩正式入朝为官。
当时,汉灵帝荒淫无道,朝政崩坏。公孙度进京不久,就看到了这一幕,心中大骇。但为了自己的前途,他还是克制住了自己,认真做起了调查研究。
在京期间,公孙度结识了许多有影响的人。为了得到人们的支持,公孙度经常宴请宾客,与权贵交往。在他们的支持下,他被提拔为冀州刺史,地位迅速提升。
冀州刺史呀,整个冀州他最大,多么厉害的官职,可惜没有多久,他就因为谣言被罢免了,多半也袁家的推波助澜,冀州可是大洲,他们会让这么一个辽东来的兔崽子当刺史吗?显然不会的。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权倾朝野,同乡徐荣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将,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他便找到徐荣,一番运作之后,徐荣推荐公孙度做了辽东太守。
这家伙当上辽东太守之后,在辽东以血手腕杀人立威,然后便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对内,休养生息,种田发展,进一步开发辽东。
对外,东征高句骊,西征乌丸,威震海外,当时中原大乱,中原人士多避难于辽东,他积极吸纳人才话流民,扩充实力。
他将辽东郡为辽西和中辽两郡,分设太守之职,渡海收取东莱各县,设营州刺史;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追封其父公孙延为建义侯。
为汉朝的两位祖先立庙宇,按照古制在襄平城南设坛,在郊外祭祀天地,亲耕藉田,治理军队,出行时坐着皇帝才能坐的銮驾,帽子上悬垂着九条玉串,以头戴旄帽的骑兵为羽林军。
曹操征召公孙度做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公孙度说:“我在辽东称王,要永宁干什么啊!”将印绶藏于武器库中。
自此,他便是名符其实的辽东王,坐在辽东,看着中原诸侯战乱。
若是他长期这么发展下去,未尝没有问鼎天下的实力,可惜,死得太早了,公孙度统治辽东14年,于公元204年去世。
子孙后代也不给力,被司马懿轻松打垮了。
纵观公孙渡的一生,开局运气好到逆天,后面每一步选择基本都是当时最好的答案,他甚至还率先发现了海军的力量,渡海收取东莱各县……
要不是死的太早,张宁怀疑他是个穿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