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六年(141年),张道陵著作道书24篇,自称“太清玄元”,收徒设教,建立道教基层组织。奉其道者,须纳五斗米,时称“五斗米道”……
这是大众人认知,可是在后世学术界啊,五斗米道到底是不是张道陵创立的,其实一直都有争议。
因为另外有一派学者认为创立五斗米道的是张修。
一旦翻开史料就会发现一个事情,非常可疑。
有很多史料啊,比如《资治通鉴》,《三国志》之类的在描述当时道教情景的时候,并不提张道陵和他的儿子张衡,大多只提了张修。
比如三国时期魏国郎中鱼豢写的《典略》有这样的记载:“灵帝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骆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骆曜教,民缅匿法,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
这意思是说,汉灵帝熹平和光和年间,有三股妖贼作乱。
分别是传缅匿法的骆曜、太平道的张角和五斗米道的张修。
《资治通鉴》也记载了,“巴郡张以妖术为人疗病,其法略与张角同,令病家出五斗米,号五斗米师。秋,七月,聚众反,寇郡县;时人谓之米贼。”
这些对张陵、张衡父子只字不提。
是不是这个时候张陵和张衡已经去世了,不在的呢?
不是,张陵一直到熹平末年才去世,活了120多岁,太能活了,不愧是第一代天师。
他张衡呢,更要到光和二年才去世。
所以,那个时候啊,他们基本都还活着。
这就有点奇怪了,要知道鱼豢是三国时候的人,离东汉末年不远。
如果张陵和张衡是五斗米道的真正创始人,还是首领,鱼豢不至于不知道。
那么,跟张角并列的也应该是张陵和张衡父子,而不应该是张修。
《三国志》记载:“张鲁母始以诡道,又有少容,常往来焉家,故焉遣鲁为督义司马,驻汉中。”
后汉书也载:“沛人张鲁母有姿色,兼挟诡道,往来焉家,遂任鲁以督义司马。”
这两则史料啊,记载的是同一件事,而且信息量非常大,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张陵的孙子张鲁,他的母亲,也就是张道陵的儿媳妇张衡的妻子。
她长得非常漂亮,倾国倾城,常常去益州牧刘嫣家里,跟刘嫣的关系非常暧昧,于是他的儿子张鲁因为母亲的裙带关系,被刘焉任命为督义司马。
<divss="contentadv">其中的鬼道其实就是五斗米道,只是当时被人称为鬼道。
还有一则史料,《三国志张鲁传》记载,初平二年(191年),刘焉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带兵同击汉中太守苏固。
张修杀苏固后,张鲁在刘焉授意下,截断斜谷道,屡次杀害朝廷使者。
刘焉还上书说“米贼断道,不得复通”。张鲁占据汉中后又杀张修,夺其兵众,以鬼道教民。
也就是说张鲁的教权是从张修手上夺了过来的。
这一下,问题来了,如果是张陵创立了五斗米道,那么教主天师之位是世袭制,张鲁应该顺理成章从他的父亲张衡那里继承天师之位,何至于要先通过他的母亲以色相走裙带关系获得官职。
张鲁获得了权力,然后又杀了张修,从他的手上抢来教权。
而且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许多史料,对张修自己之于五斗米教的功绩记载得比较详细。
反而对张陵和张衡父子啊,却语焉不详。
比如《典略》中用了大篇幅记载张修为五斗米道制定了一系列的教义教规,如入道者要交五斗米,作三官手书,为病人祈祷。
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内经典,建立了组织,设了鬼吏、监令、祭酒等道官……
本来呀,很多后世道教徒认为五斗米教是张陵所创的,史料中呢,却通通都安按到了张修的头上。
而且,《后汉书》明确记载,张修从汉中辗转到巴蜀传道,影响越来越大,获得了五斗米斯的称号。
在张修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他终于组织教众起义。
这些史实,无论《后汉书》,还是《资治通鉴》都是明确记载的。
由此可见啊,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张修就是五斗米道的象征。
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五斗米道真正的创始人是张修,而不是张陵。
比如鼎鼎大名的学者任继愈先生就支持这种看法,他主编的《中国道教史》也说张修才是“五斗米道”的正牌。
这一派学者认为,后来张修被张鲁所杀,教权被夺,张鲁为了掩饰这件事情,所以伪称五斗米道是自己的父亲、祖父所创。
自己掌控了五斗米道其实是继承父业,另一方面呢,又着手抹杀张修的篡教之功,消除他在教内的影响。
自此,张修在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