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
因为朝廷不可能让这种地方,还出现倭寇之事。
吴王又岂能不知?
即使如此,仍然要见,就说明,有巨大利益诱惑着他非见卫渊不可。
卫渊叹道:“与你们这些人打交道就是麻烦,动不动就要猜哑谜,谁是鱼儿谁是钩,重要吗?”
卫渊一路行至此处,却见行人并无多少,就连船只都不曾见到。
卫渊只要拖上個十天八个月,那些想要做海运生意的人,就要多亏损几分,甚至是因手上囤积货物卖出不去而濒临破产。
不知过了多久,卫渊见湖面有动静,小声提醒道:“鱼儿上钩了。”
说罢,杨怀仁就从怀里掏出一封信来。
卫渊打开来看,信上的内容也很简单。
吴王缓缓转身,像极了一位普通的农家老汉,他看向卫渊,笑道:
“太湖之水已被鱼儿折腾浑浊,老夫没了一条鱼,但还有下一条,总之,只要这水还浑着,老夫总能钓到鱼吃。”
这八贤王与赵祯的父亲周真宗是兄弟,乃是周太宗的第八子。
卫渊微微颔首,看到那湖边,的确有一老翁头戴斗笠,正在悠闲垂钓。
就在太湖附近。
并且,将见面的与地点都说好了。
只是考虑到那些贼窝的存在,并不足以影响扬、苏二州的局势,所以当地官府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有吴王在苏杭,苏杭就乱不了。
卫渊道:“告诉苏州刺史,就说,他的好意,本帅心领了。”
卫渊只是刚来此处,就有一位牵着牛的老汉缓缓走来,向卫渊作揖道:
“敢问可是卫帅?”
按照正常逻辑来说,此地至少能看到几艘青楼船只,每到夜时灯火通明。
“吴王知道这一点,所以才想要见本帅。”
所以,赵祯对这一脉宗室抱有好感,是正常的。
苏州情况亦是如此。
可以不给苏州百官面子,但是,吴王的面子,该给的,还是要给。
藩王勾结军队乃是大忌。
卫渊将吴王所送之信揣在怀里,打算好生保管,将来或有大用。
一次富彦国被贬江南,受到吴王的热情招待,富彦国醉酒后,说吴王乃是定海神针。
卫渊笑了笑,“吴王不见范纯仁,却见本帅,是因为咱们手上有兵权。”
“柴功与我体格相似,让柴功着我甲胄,坐在车辇里,每到夜深时分巡营,不得有误。”
卫渊快马赶到太湖附近。
一日后。
卫渊没有选择将吴王所送之信焚烧,就同等于抓住了他的一个小尾巴。
当初赵祯还未生下赵曦这个孩子的时候,也曾有过打算,要立赵允良的子嗣为王,然后令其前来京城。
而且隐隐感到四周有很多双眼睛在盯着自己。
“至于吴王,则是称病在府。”
但这一世的扬州面积较广,其下辖城县有临近海域者。
这些年来,吴王将苏州治理的井井有条,朝廷无论缺钱还是缺粮,苏州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帮忙。
杨怀仁欲言又止。
至于山匪就是一些不成规模的贼窝,当地捕快都能前去解决。
但能够在太湖附近置办那么一处宅子,即使很小,很简陋,其主人身份,只怕也大有来头。
听卫渊说到这里,杨怀仁问道:
“吴王那里,您去还是不去?”
“本帅率先前往太湖去见吴王,在本帅离去这几日,大军按照正常行军速度前行。”
像是韩大相公等人,也都挺敬重这位老王爷。
毕竟,吴王的影响力,不只是在苏州。
假以时日,倭寇势力再难壮大。
前世历史上的扬州并不靠海。
“您看,是否要给他们回应一二?”
“卫帅刚至这湖边,就让湖面掀起波澜,看似有不少鱼儿,都在争先恐后的咬着我这钩上的鱼食呢。”
“如果老夫是这鱼儿,自然也愿冒险饱餐一顿,只是要看真正的执杆人,愿不愿意走个神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