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厚非。
大周好不容易开了海运,海外诸国想要得到大周的丝绸、书籍等物,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只有额外多出的一些,才能落在卫渊的口袋里。
届时,必然会与大周商贾有所接触。
也就是说,百万两利润,吴王要给军队三万两,再给卫渊三万两。
“末将以行军为由,都拒绝了。”
要不然,都与海外诸国产生贸易,是会出乱子的。
然后还要分摊给各级商贩,真正到手的利润就比较少。
当然,这里的保驾护航,不是说,是将那些商队送到海外诸国。
需要东南经略使范纯仁允许。
返回军中之后,他先是问向杨怀仁,
“本帅离去这几日,军中可有异象?”
这是不算在朝廷税收里的。
那卫渊真就是截然相反。
吴王颔首道:“你能来,本王就已经很高兴了,至于本王向你所言之事,倒是并不着急。”
有军队护航的船只,他们是不敢碰的。
可别小觑三万两。
每次护航,军队能得多少钱,市舶司那边有考量。
比如,一支船队,与海外诸国签订单子的利润,可达一百万两。
卫渊也不再说些什么。
一些与海外诸国较大的生意往来,是需要军队将士保驾护航,军队抽取部分利润。
卫渊询问。
卫渊摇头道:“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与其有这个闲聊的功夫,倒不如用光阴来换黄金。”
这也算是朝廷的规矩。
吴王所言分给卫渊的利润,不是以几成计,而是整整一倍。
因为百万两利润中,要有十万两,是给朝廷,这还是寻常运输丝绸的税收,十抽一。
一旦生意做成,返航时,商队沿着既定航线,一般都不会出太大问题。
卫渊又饮了口,道:
海防兵力与苏杭重镇城防兵数量大抵相同,约有两三千人左右。
卫渊又问。
吴王点了点头,“我希望,苏州的船只,可以第一批出海。”
官吏来寻,有一半是想挣点钱,另有一半,是想挣功绩。
吴王道:“任谁都清楚,海运一事,宜早不宜迟,一旦过了这个风口,想要再去获得什么利益,可就难上加难了。”
“只是,沿途有很多世族、官吏乃至商贾,都想来拜见您。”
卫渊也不客气,坐在椅子上,接过吴王手中的酒葫芦,打开闻了闻,随后又饮了一口,称赞道:
“不错,实属上品,吴王还会酿酒?”
但无论什么生意,只要是第一批去做的,总是能够赚到钱的。
吴王笑道:“如今谁人不知,卫帅手中有兵?在本王看来,有兵与有权,并不冲突。”
“我只是奉旨前来平倭,您不该与我谈。”
吴王抚须道:“都一样,在苏州生活久了,也就成了半个苏州人。”
“以吴王您的权势,还需在下相助?”
“你这一路,可能要遇到不少商贾、官吏来献殷勤,你可待价而沽。”
谁都想去做头筹生意。
当然,对于装备优良的禁军而言,这些都是着布甲,不堪一击的杂牌兵。
但纵然是杂牌兵,也没理由斗不过倭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