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浙路转运司衙门里。
杭州刺史梅挚缓缓开口道:
“我等诸位,与倭寇并无瓜葛,至于手底下人有没有,我等亦不知。”
“这些年,为了朝廷每年所定税收,我等可谓绞尽脑汁,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如今好不容易等来海运这个时机,需仰仗各州府境内世家商贾多多参与。”
“我们不曾与倭寇有勾结,他们呢?即使没有,可生杀大权,毕竟掌握在卫帅手中。”
倘若利润较少,经由福州官府审查,这批税收会全退,或是退一部分给其余地方的一些商贾。
关于首批海运的试点,也不能怪卫渊必须要谨慎为之。
“福州境内氏族商贾,都会感恩卫帅。”
两日后,卫渊快马抵达温州,召见当地皇城司指挥使‘耿田’。
“只要抱有誓与倭寇不共戴天之决心,区区倭寇,自然也就不能影响福州分毫。”
这些氏族深谙儒家教诲,不像各地商贾那般见风使舵,对他们来说,只信奉一条,绝不与倭寇苟且。
福州境内的著名商贾,都来自于各大氏族。
文官与武将的思考立场终归到底还是不同。
“若是卫帅不见,本官就一直跟着他。”
所谓过关税,是指其余地方的商贾,来到福州做生意,借由福州地域码头出海,都要先缴一批税收。
更是科举重地,儒教重镇。
倘若海运一启,卫渊再想改变沿海一带的海防大业,就难上加难了。
“那范纯仁虽为东南经略使,可说到底,不过是傀儡罢了。”
“福州海防诸事,多亏仰仗各大氏族,福州境内不少百姓,都是靠海而生,因此,福州在处理倭寇的问题上,便就极为认真。”
“除了我们建造的战船之外,福州尚存完好战船百余艘,随时可供卫帅检阅。”
“只不过,若是开启海运,只由福州氏族派遣商船队伍出海,略有不妥。”
这个时代的福州,已然进入了到了一种经济、文化都较为繁荣的时代。
这二人的权力不可谓不大。
“所谓巩固海防,无非御近海、固海岸、严城守三策而已。”
温州这时称‘永嘉郡’。
“范纯仁范大人可曾来到过福州?”
听他们说到这么多,卫渊也忍不住感慨称赞道:
蔡襄欣喜若狂道:“谢卫帅栽培,请卫帅放心,下官必以卫帅马首是瞻,完备福建路抗倭、海防事宜。”
“永嘉郡情况亦是如此,不过,卑职散出去的人里,倒是查到了不少倭寇隐藏的据点,初步估计,这批倭寇约有两三百人。”
“卫帅,我福州百姓已准备妥当,只需卫帅派遣一支军队,即可使我福州海运无忧矣。”
蔡襄想了想,直言道:“请卫帅放心,卫帅重点关照的一些商队,下官可以保证,如待福州商队一般无二。”
卫渊道:“约莫也就这一两日,即使船只到了,本帅也不会让将士去海上寻敌。”
“倭寇自此处上岸,犹入无人之境其余地域情况大抵相同。”
卫渊笑了笑,道:“好说。”
最后一句话,是在告诉蔡襄。
事后,他们又说出此行目的,
卫渊再次称赞道:“福州可为沿海各州府表率也。”
“对于其它地域的过关税,能免则免,能少则少。”
福州有著名的七大氏族,以林、吴、蔡、刘四大家族为首。
如果这些货物不能及时出手,各地都会出现大问题。
“.”
后者解释道:“福州乃福建路重镇,此前,下官就督促福建军民同心,共造战船,用来抵抗倭寇。”
“福州海防官兵,大多出自各大氏族,都是不惧倭寇的好汉,敢于流血拼杀,死后其亲人可获得一大笔抚恤。”
今日天色阴沉,海风吹拂,略显凉爽。
知否里,明兰后来有了诰命,就是‘永嘉郡夫人’。
“想必陛下那边,也在等着这样的好消息。”
福建路多氏族,多半进士,都出自福州氏族。
“荡虏军的将士,十有五六都不通水性,即使通,去到大海之上,未免有所心悸。”
蔡襄笑着拱手道:“得卫帅赞扬,乃我福州百姓之幸也。”
“自您将海州倭寇铲除之后,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基本就已闻风四散,有部分藏于茫茫大海之上,另有一部分,隐于深山当中。”
可若各地世家商贾不那么做,谁能保证可以参与海运生意?
即使能够参与,卫渊以铲除倭寇之名,也势必闹到人心惶惶的程度。
将一些事情迅速敲定。
卫渊深知,一旦打破见前来官吏的先例,他这一路,将无法平静,索性就由他们去了。
翌日。
蔡襄应声道:“七日前来过,范大人也说,福州可率先开启海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