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唯一能够解决问题的人,如今正一门心思扑在朝廷的海防大业之上。
几人陆续回应道:
“听闻卫帅在海州说,杀倭寇可赏银钱,老朽与几位氏族宗老,早已做此事,军民上下一心,倭寇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听张夏说到这里,两浙各地刺史心中也已了然。
也就是说,只要沿海一带区域,有涉及到倭寇的地方,都归卫渊来管。
卫渊道:“给你两千人,配合永嘉郡城防与海防兵力,差不多能有四千,足够了。”
卫渊抵达福州的消息不胫而走。
“若是闹到人心惶惶,使各州府错失此次良机,届时,百姓难,世家商贾难,我等为一方官吏,更难。”
“建立水军,已然迫在眉睫。”
“他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等还能有得吃食,若是本着涤荡寰宇的心思.只怕两浙境内,会死很多人.”
卫渊抵达福州。
反之,利润很高,则不予退之。
杨怀仁恍然大悟,“正因如此,卫帅才要积极改造各地海防?”
卫渊道:“是也不是,倭寇是杀不尽的,我们能杀一批,不见得能一直杀下去,迟早是要回京城的。”
而卫渊是在为东南后世计,不能为了一时利益,让各地财税上升,一批官员升阶,就苦了后世百姓。
即使像是张夏这种封疆大吏,目光也是看在了两浙整体的经略发展上。
如果卫渊来搅局,各地经略兴盛之事,岂不成了白日做梦?
一五四.六四.二二六.一五零
杨怀仁问道:“卫帅想要如何做?”
钱财之物,不能都钻进卫渊的口袋里。
卫渊继续南下,前往台州、温州等地,巡视了各地海防。
扬言,如果卫渊不见,他们就不走了。
而能通海运的地方,范纯仁也能插上手。
自从朝廷宣布开启海运的那一刻。
卫渊道:“如若福州情况真如诸位所言,那第一批与海外诸国的交易,当从福州始。”
这得利于福州各大氏族齐心抗倭的好处。
蔡襄面色大喜,“如此,我等拜谢卫帅。”
不是说一千不行,能打富裕仗,没必要往穷了使。
当日,各大氏族宗老、福州刺史、福建路转运司都指挥使‘蔡襄’与福建路文武官吏,齐齐来到福州海防营外拜见卫渊。
又过两日。
因此,福州反倒是受倭寇侵染最轻的重镇。
言语间,他有留意卫渊的脸色,见对方淡定如常,才继续说道:
届时,蔡襄便也就不用在这福建路为官了,摇身一变,成为京中大吏也是迟早的事情。
张夏又道:“明日本官就启程前往明州海防营求见卫帅。”
“若不与其谈一谈,海运之事怕是难以有個好结果。”
“待我们走后,如若倭寇卷土重来该如何是好?不设海防,每每有倭寇滋生,朝廷便要派遣大军围剿。”
他在,东南因海运一事,就乱不了。
卫渊道:“永嘉郡乃是重镇,可是你看这一带海防,所设暗堡大都已经摇摇欲坠,瞭望台、烽火台形同虚设。”
站在一旁的谢武沉声应道:“回卫帅,一千人足够。”
随后,卫渊与杨怀仁继续巡视永嘉郡海防。
“卫帅,我等齐心协力,在您与荡虏军未来之前,监造了六十艘战船,其中最大的楼船有百尺之高,贵军乘此战船,必让海上贼子闻风丧胆。”
因此,才有许多京官说卫渊是‘东南柱石’,一点儿也不为过。
听到这里,卫渊好奇地看向蔡襄。
“.”
山东、两浙、福建、两淮的世家商贾们,就开始囤积大量的货物。
经此一事,可以预料到,不远的将来,福州的经略之事,将会超越苏杭!
他若不在,各地因海运之事,迟早会出现紊乱的情况。
期间,台州、温州等诸多地方官,前来拜见卫渊。
还不是要上赶着来舔?
听到这里,卫渊看这蔡襄愈发顺眼,
“既如此,这事就暂且定下。”
由于福州海防颇为完备,所以卫渊破例,亲自接见了福州境内各大氏族宗老还有福建路转运使蔡襄,并且询问他们战倭寇的一些心德。
“暂且留首脑性命,逼他们供出与其有染者。”
“我两浙经略兴盛一事,左右,是绕不开那位卫帅的。”
“福州无倭寇,即使有,也是一些小虾米,如今朝廷已开海运,卫帅是否要将福州率先正式开启海运?”
“你要多少兵力?”
杨怀仁皱眉道:“那要船只有何用?”
所谓东南安抚招讨使,到底哪里才算是东南?朝廷也没个定义。
如何感恩,当然不能摆在明面上来讲。
张夏叹道:“卫帅途径杭州之时,本官曾前去拜见,然而,卫帅以行军为由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