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九十一章 得子伯,获益多上

第一百九十一章 得子伯,获益多上

(208),曹操统1河北,势力猖獗;同年发动赤壁之战。孔融被以“昏乱悖逆”之罪处决。
    “打黑枪”的笔杆子郗虑,则被公认为曹操的狗腿子。
    曹操以(孔)融名重天下,外相宽恕,而潜忌正议,虑鲠大业。
    山阳郗虑,承望风旨,以微法奏免融官,因显明仇怨。操故书激厉融。--《后汉书孔融传》
    杨彪还用说吗?曹公唯1杀不成的,便是此君。最后曹公杀了其人儿子杨修泄愤不说,还妄图借此激怒杨彪,结果呢?
    曹公硬生生挨了杨彪1顿怼。
    可见曹公“宽仁名流”,也是有条件的:
    名望微贱、势单力薄时,不得不假意尊奉名士。
    羽翼丰满,爪牙锋利时,名流就是个尿壶,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照死了折腾。
    这是纯正的“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曹公行事,比秦始皇还秦始皇。
    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於此。
    建安2年(197),张绣降曹而复叛。曹公长子曹昂、侄子安民、大将典韦1并战死。
    曹公悲伤地说:
    “宛城败于张绣,是因我没从张绣那里要人质。张绣没有后顾之忧,才胆敢叛变,我真是失策!”
    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於此。吾知所以败。--《武帝纪》
    接收降卒,先取人质。这几乎是1条不成文的规矩。曹操在宛城却不取张绣的人质。为何?
    曹操贪图女色、忘了问张绣索要人质?
    非也。
    曹操根本不敢向张绣索要人质。
    彼时(197)吕布尚强、刘备与之相合;袁术同年在淮南僭逆称帝;袁绍恶斗公孙于塞北、孙策攻屠州郡于江东。刘璋坐守川蜀,观时待变;刘表跨蹈汉南,为张绣呼应。
    曹操不过是众多军阀中的1人,平平无奇。
    曹公初入南阳,根本不敢立刻向张绣索要人质。不仅不敢要人质,自己还得装孙子,给张绣加官进爵,安抚其心。
    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彼时曹操势弱,不敢索要人质。
    俟后曹操势强,又当如何?
    曹操势强时,各地藩镇人质如流水般、被送往邺郡。
    官渡之战后(200-205),山阳李典、泰山臧霸、黑山张燕、扶风马腾,把家族整族整族送往邺郡,以讨曹操欢心。
    山阳李典,“自愿”将居于乘氏的家族3千余口、迁往邺郡。乘氏李氏,是地方强宗,甚至吕布都曾败于李氏之手,险些丧命。
    (李)典宗族部曲3千馀家,居乘氏,自请愿徙诣魏郡。--《魏书十8》
    黑山张燕亦然。
    太祖将定冀州。(张)燕遣使求佐王师,拜平北将军;率众诣邺。--《魏书8》
    黑山兵人众百万,自灵帝朝便横行太行山,属于巨型流寇军团。
    “率众”1词,清晰点出了张燕宗族部曲下落。
    泰山臧霸亦如此。
    太祖破袁谭於南皮,(臧)霸等会贺。霸因求遣子弟及诸将父兄家属诣邺。--《魏书十8》
    最有趣的是扶风马氏。宗族2百余口自愿入质邺城。
    (马)腾自见年老,遂入宿卫。又拜(马)超弟休奉车都尉,休弟铁骑都尉,徙其家属皆诣邺,惟超独留。--《典略》
    后马超反叛,马腾全族被屠灭。导致马超过年时,发现家族剩余成员,仅余2人。
    (马超)临没上疏曰:“臣门宗2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讬陛下,馀无复言。”--《蜀书6》
    正旦,(董)种上寿马于超。超捶胸吐血曰:“阖门百口,1旦同命,今2人相贺邪?”--《典略》
    此时的曹操,不仅敢要人质,还敢杀人质。
    扶风马氏阖门2百口,1朝诛尽,如屠犬羊猪狗。
    可见曹公“不收人质”,也是有条件的:
    兵微将寡、朝不保夕时,不得不摆出1副宽仁大度、信任降将的态度。
    击灭袁绍、独霸中原后,什么地方强宗、豪门大族,统统把家属给我送到邺郡!
    宛城纳降张绣、而不取人质之故事,再不见于史册了。
    曹公居约人下时:
    “人质不收”、“名士不诛”、“叛臣不杀”。
    强弱易主后,则改弦易辙:
    “阖门赴邺”、“鞭挞名流”、“尽诛叛将”。
    前后相异,何止千里!
    尉缭子所言“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用在魏武身上,毫不违和。
    最后奉上云某老生常谈之言:每个人都是矛盾的综合体,有明显瑕疵,必然也有明显的优点。
    而且,曹操足以证明,这些英雄人物所做的每1个选择,均受其人时代、环境、性格、见识等制约,而他们当时若做出的决定,又何尝不带着悲怆、无奈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