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时候,一般会用德奥同盟来代称三国同盟。
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意大利的陆军实力实在太过弱小。法国政府忌惮德国的陆军力量,也在担忧奥匈帝国的陆军和德国陆军是否会拖延俄国军队的进攻。
但法国人从来没有担忧过意大利陆军,甚至毫不在意战争中意大利陆军的动向。
哪怕在战争中意大利的陆军全部来进攻法国,法国政府也不会有丝毫的惧怕。
别看现在的意大利也有几十万的部队,在战争爆发后还能扩张到上百万的规模。但实际上,对于法国来说,他们只需要10多万人就能将意大利抵挡在边境线之外,只需要20万人就能轻松打败意大利。
对于这一点,不只是英法俄等国家,就连德国也是心知肚明的。
在三国同盟的会议当中,德国方面也给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提供了一些建议。
德国希望意大利尽可能发展海军,并且在战争期间和德国组成联合舰队,应对敌人的海军威胁。
而对于奥匈帝国,德国则希望其尽可能发展陆军,帮助德国抵抗东面俄国人的进攻。
只要奥匈帝国能为德国抵挡一半的俄国军队,德国就能轻松应付剩下的一半俄国军队。
而大部分德国军队的主力可以部署在西线,对西边的法国发起摧枯拉朽的进攻。
如果能够轻松解决法国人的话,再将枪口调转向俄国,德奥意三国同盟的联军就能很快地攻克圣彼得堡,从而结束这场战争。
关于如何应对法俄同盟,德奥意三国已经进行了多次推演。德国对意大利的海军和奥匈帝国的陆军寄予了厚望,并且认为只要英国和西班牙不干涉两大军事集团的斗争,德奥意同盟应当能够轻松赢得战争,成为最终的胜利方。
当法国和德国也跟着大规模建造海军的消息传回西班牙,卡洛立刻明白自己建造海军的行为引起了整个欧洲范围内的海军军备竞争。
这对卡洛来说并不是一个坏消息,毕竟此时西班牙建造的是无畏级战列舰,而其他欧洲国家建造的还是落后的普通战列舰。
无畏舰和前无畏舰的差距不用多说,要是欧洲各国将财政全部投入到前无畏舰的建造当中,那不管他们投入多少资金到海军的建设当中,不管他们的海军吨位能够达到怎样夸张的级别,对卡洛来说都是无所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