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人类群星闪耀时 > 英雄的瞬间

英雄的瞬间

    陀思妥耶夫斯基圣彼得堡谢苗诺夫斯基校场
    1849年12月22日
    俄罗斯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青年时代受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影响,参加了彼得拉舍夫斯基派的政治活动。1849年4月,28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同该派成员一起被捕,被褫夺贵族身份和判处死刑。
    米哈依尔·瓦西里耶维奇·彼得拉舍夫斯基(1821—1866),19世纪俄国著名的解放运动活动家,彼得拉舍夫斯基派的领导者,曾参加1844至1846年《外来语袖珍辞典》的出版工作,在该辞典中反映出他的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革命观点,1849年被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刑,毕生坚决反对专制农奴制度。
    1849年12月22日,他们被带到圣彼得堡的谢苗诺夫斯基校场上执行枪决。士兵们已在枪膛里推上子弹,只等开枪的命令了。不料就在这刹那之间,一个军官骑着快马,一面挥着白手帕一面横穿广场疾驰而来,宣读了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圣谕,给他们罪减一等的许可。
    根据沙皇的圣谕,改判陀思妥耶夫斯基服苦役刑及期满后当兵。九年的苦役和军营生活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丰富了他的生活知识,积累了文学素材,对社会的观察、对人生的思考更加深刻和富于哲理;另一方面,流放生活使他远离了俄国的先进阶层,苦役犯政治上的压制使他思想中固有的消极面有所发展,当时日益频繁的癫痫病的发作又进一步加深了他精神上的抑郁;此外,席卷欧洲的1848年革命失败之后,各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理想幻灭,更促使了他的思想危机。这一切的结果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渐趋反动。他摒弃了社会主义信念,用宗教的精神来解释人民的理想,提倡弃绝个人欲望、逆来顺受,宣扬人人都有罪孽,罪犯就是“不幸的人”等观点,并试图用道德感化来代替反对专制制度的斗争,幻想求得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的和解。诚如列宁在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消极一面产生的根由时所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被判处死刑,在他身上施行过野蛮的褫夺公权的仪式,事后却又宣谕尼古拉一世赦免了他,把他流放去服苦役。”他的这一经历无疑是他一生创作和思想的转折点。
    斯蒂芬·茨威格在本篇中以诗的形式,记述了这一转折点中最关键的时刻——刑场一幕,并揭示了他以后那种深刻心理变化的开端。
    ——译者题记
    他们在夜里把他从睡梦中拽醒,
    地牢里只听见军刀的声音,
    吆喝的命令;影影绰绰
    幽灵似的晃动着令人恐怖的黑影。
    他们推着他朝前走,长长的过道
    又深又暗,又暗又深。
    铁门闩发出尖厉的声响,铁车门锒铛铿锵;
    他霎时感觉到天空和冰凉的空气。
    一辆马车——一座滚动的墓室已等在那里,
    他被急急忙忙推进车厢。
    身旁是九个同志,全都戴着脚镣手铐,
    一个个默不作声,脸色苍白;
    无人说话,
    因为谁都清楚,
    这辆车要把他们送往何方,
    只觉得自己的生命正维系在
    脚底下滚滚车轮的
    轮辐上。
    吱嘎吱嘎的马车已停住,
    车门发出刺耳的声响打开:
    一角昏暗的世界
    用朦胧困倦的目光
    从打开的栅栏凝望着他们。
    房屋围着广场形成四方形,
    一层冰霜覆盖着低矮、肮脏的屋顶,
    广场上到处都是积雪,到处都是黑影。
    灰蒙蒙的雾气
    笼罩着刑场,
    只是在金色的教堂周围
    黎明投来清冷的好似淌着鲜血的红光。
    他们默默地排列在一起。
    一名少尉前来宣读判词:
    因武装谋反处以死刑,
    死刑!
    死这个词犹如一块巨石
    掉进静寂的冰面,
    砰然巨响
    仿佛要把什么东西击得粉碎,
    然后是空虚的回声
    消逝在这冰冷的、黎明的、寂静的
    无声坟茔之中。
    他觉得眼前发生的一切
    都像做梦,
    只知道自己现在要告别人生。
    一个士兵走到他的跟前,不声不响地
    给他披上一件飘动着的白色死囚衣衫。
    他向同伴们作最后的诀别,
    用的是热烈的目光、无声的呼喊,
    牧师神情严肃地给他递上十字架,一边示意,
    他吻了吻上面的耶稣受难像;
    接着,他们一共十人,三个三个地
    被捆绑在各自的刑柱上。
    一个哥萨克士兵快步上前,
    要给他蒙上对着步枪的双眼。
    这时他赶紧用目光贪婪地
    瞪望蒙蒙天色所展示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