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艺李开道这些军头手中,兵马都不少,这次都要纳入十二卫体系了。
可以预见,这次整编完成后,那接下来肯定也还会慢慢的再调整军官,甚至以后李艺等也会征调入朝,或是外调他地任职。
进入八月,
天气渐渐凉爽,
李逸最近很忙,忙的都没空跟霍玉多相处。
李世民虽还要等到九月才班师,但现在河北行营已经开始把河北军政交接给山东道行台,秦王现在最主要的事,就剩下一件,就是精选两万四千兵马,分给八总管,让他们率兵前往八总管府进驻。
南到怀州,北到幽州,东到营州。
有了这八支中央军进驻八总管府治城,各地整编裁军就玩不上虚的,接下来的四十八军府的设立,也能严格遵守朝廷命令。
八府二十四州的军政,都压到了李逸头上。
好在山东道行台如今也充实起来了,右仆射卢赤松,左丞魏征,右丞宇文士及,
兵部尚书是徐世绩,吏部尚书是崔君肃,工部尚书是何稠。
各部郎中们,也都是精挑细选的,大体上是行营里三分之一,河北本地人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是朝廷派来的。
行台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均田,
登记户籍、清量田地,清剿流贼,维护治安。
安抚流民,赈济灾民,劝课农桑,恢复工商。
河北的底子还不错,不得不说窦建德出身底层,也更在意百姓民生,他治理下的河北,不乱。
比起孟海公徐圆朗那些人,割据一方七八年,结果地盘上的百姓都快榨干了。
河北没有大量的流民、盗贼,
生产也没有太大破坏,
行台的工作就相对轻松不少,如今主要的就是稳定思想,给百姓吃个定心丸,尤其是那些士族豪强,只要他们安置好了,能跟着大唐,那底下的百姓,其实也是跟着走的。
对那些一辈子可能连县都没出过的小民百姓来说,他们哪里知道什么天下大势啊,
话语权都掌握在世家豪强手中,别人说的真假他们也不知,还不是说打大唐就打大唐,效忠大唐就效忠大唐,
甚至很多人其实也不关心谁当天子谁当刺史的,他们只关心四季能否风调雨顺,关心田里产出有没有保障,税役会不会轻点。
霍玉回魏州老家去了,李文相也告了假一同返乡。
这趟也算是衣锦还乡,当年被迫揭竿起义,被骂为贼,谁料到如今却是温国公和温国太夫人了呢。
回到老家,早成废墟一片。
只依稀还能认出房屋、水井,以及祖坟等地。
“想不到如此残破了。”
“不要紧,请工匠来盖个大庄园,祖坟也要重修,再在附近买上一两千亩地,马上就能兴旺起来了。”
娘俩转了一圈,
李文相指挥亲兵把粮食从马车上卸下来,搭起粥棚施粥。
“娘,你和李司空的事?”李文相终于有些忍不住的提起这事。
霍玉痛快的点头,“嗯,这事如今传的沸沸扬扬,我也无法瞒着你,确实有。”
“他逼你的?”
霍玉笑道:“傻儿子,你娘的性子你还不知道,我要不愿意,谁能逼我?”
“那你们,他跟我同岁。”李文相涨红了脸。
“我也才三十出头,又不是老太婆。”霍玉笑笑。
李文相红着脸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下去。
“其实我们就是征山南时,朝夕相处,不知不觉就好上了,两情相悦的事,也不妨碍别人,娘这些年也不容易,遇到个中意的,就不行么?”
李文相沉默,这事他有点难以接受,可事已如此,母亲又是自愿的,说不得可能还是母亲主动的,他做儿子的实在不好怎么再多说。
“放心,我们是我们,你们是你们,你以后见到无逸,还是兄弟相称嘛,咱各论各的。”霍玉笑道。
李文相低头脑袋好半天,
“等九月班师,娘也随我回长安吧,以后就留在长安城。”
“长安太无趣,我打算就留在魏州老家修庄园,以后就留在河北庄园,比长安自在的很。”
李文相心想,是因为李逸会回河北做行台仆射吧,可想想这些年的不易,一介女流却是在义军中成为了彪悍的霍总管,多少次死里逃生,也就只能沉默,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随她去吧。
洺州城中,
李逸提着两坛柿子烧,两盒精美包装的香皂,还有两刀南山竹纸、两匹李记棉布,来到洺州永年城中魏征的家中。
一座占地仅有两亩左右的小廊院,很是朴素甚至有点简陋,连堂屋都是茅草顶,院里还种着各式蔬菜。
“来就来,怎么还带这么多东西。”魏征和妻子裴氏出来迎接。
裴氏看起来倒是挺年轻的,可能二十不到,有几分老年吃嫩草的感觉,这家里除了夫妻二人,就只有魏征的一个老仆,以及裴氏陪嫁的一房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