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大宋悍臣 > 第245章 年轻的狄青呦

第245章 年轻的狄青呦

个人舔着脸道:“到时候我胡二也能请咱大宋的状元参加婚宴,可是祖坟上冒青烟了。”
    “哈哈哈,对对对,那我也要抓紧找了。”
    此言一出,更是让众人的心思全都活络起来。
    按照中进士的操作,不少人都会返回家乡,搞成一副“衣锦还乡”的模样,然后大肆庆祝一番,再去上任。
    无论如何,大宋从上到下都是对文人极为优待的,特别是中了进士的人。
    那更是麻雀飞上枝头变成了凤凰。
    许多无法走科举之路的人,自是十分迫切的希望与这类人建立关系,从而今后也能得到一些照拂。
    而宋煊的出现,不仅让他们走上了正途,更是有了一个新的期望。
    “哈哈哈。”
    宋煊闻言倒是没有谦虚,在这些人面前谦虚,就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真的不行。
    故而宋煊哼笑一声:
    “胡二,那你可抓点紧了,到时候我衣锦还乡之后,请我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早定下早排队啊。”
    “嘿嘿嘿,有十二哥儿这句话那便行了。”
    “十二哥儿,我听说有的兄弟想要把儿子送到宋家私塾那里去。”
    听着镇关南的话,宋煊连忙摆手:
    “我宋氏私塾的夫子教的挺一般的,若不是我宋十二天生聪慧,怕是科举无望,你们都不要把自家子嗣送过去。”
    “离家又远还不方便,待到我去东京考完试回来,便着手请个较好的夫子来教授兄弟们子嗣的学问,连女娃也一块教。”
    不赖镇关南给宋煊汇报这件事。
    因为宋煊出去游学“名动三京”后,许多人都想要把子嗣送到宋氏私塾去读书。
    而且还是主动给钱,求着他们收下。
    毕竟以前的宋氏私塾只教导自家族人,连带着乡邻的好苗子。
    这种狂热的追求,也是一种“家学渊源”的体现。
    克绍箕裘,受到文人重视,其中为保证家门不坠,兰蕙齐芳的功利目的是最为直接的。
    汉人有“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的说法。
    唐朝杜甫训子: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唐朝动乱后,虽然家学渊源在大宋也受到追捧,但是大多数家族都没有这个痕迹了。
    若是出现像宋煊这样年纪轻轻便是“名望”响于乡野的实在是少见。
    眉山苏式以及洛阳程氏皆是如此。
    越是没有,越要追求。
    宋煊听了镇关南的话,本来打算回家乡一趟壮一下门面,但是没想到会有这种事发生,他就更不回去给他们站台了。
    “宋氏私塾与我没有太大的关系,都是人与人之间乱传的。”
    宋煊放下手中的粗瓷碗:“不必去管他们,咱们的根基就在宋城,倒时候也好去应天书院学习,如何能舍近求远?”
    “我等都听十二哥儿的!”
    对于这种私塾的事,他们大多数都不着急。
    因为许多人都是打算成亲,以前踹寡妇门的事有,成亲这种事想都不要想了,更不用说有子嗣了。
    那也是三四个有这种需求的人家。
    “嗯,今天不醉不归。”
    宋煊一开口,便让众人嘿嘿大笑起来。
    平日里可不能痛快饮酒。
    因为十二郎说过,醉醺醺的掉进粪坑里淹死,别怪兄弟们不给你收尸。
    待到此间事了。
    宋煊在家与钱诗诗温存,练武以及复习功课。
    自从钱诗诗带着孩子住过来后,张方平就不在这里住了。
    反正就这几天就该前往东京城参加考试。
    过年这一个月,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十二郎,该起来了。”
    钱诗诗拍了拍宋煊的脑袋。
    宋煊这才去洗了个澡,然后带着人走陆路前往东京。
    他的人还没有出宋城城门,便遇到了灵台寺的僧人。
    得益于宋煊带着人去那里蹭蜡烛苦读诗书的事情,倒是有不少人贫寒学子,当真是通过了发解试。
    如此一来,灵台寺的香火更盛了。
    毕竟这种事,与大宋的科举挂上钩,如何能不受人追捧?
    宋煊接过护身符,倒不是保佑什么高中之类的,只是希望宋十二能够一路平安。
    灵台寺能有今日的香火,宋煊觉得主要是住持当真是拎得清。
    知道什么功该揽,什么功劳不该揽。
    “多谢。”
    宋煊直接钻进驴车。
    几个僧人念着佛号,给宋煊让开道路,目送他离开宋城。
    这个时节,黄河早就冻上了。
    唐朝的时候,长安那地方还能种柑橘呢。
    可是随着气候越来越冷,中原也越来越冷了。
    更不用说遥远的北方。
    人是喜欢在温暖的地方生活的。
    这就促成了北方的少数民族南迁。
    金从辽国的尸体上长出来了,可是金也没撑多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