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有没有联系?
是有联系的,是密不可分的那种。
桃坑就是茶陵县的一个乡,归茶陵县管。
也就是说,桃坑属于茶陵县。
如果说茶陵县是老子,那么桃坑乡就是儿子。
既然是父子关系,那么生活习惯应该是一样,说话语气也是一样。
其它地方可能是这样子。
茶陵县的其它乡镇也是这样,吃茶陵饭,讲茶陵话。
但桃坑乡例外。
他们的生活习惯与茶陵格格不入
比如酿豆腐、盐辣椒,茶陵没有,茶陵人也不吃,但桃坑有,桃坑人吃。
桃坑人不讲茶陵话,只讲桃坑话。
他们之所以不讲,因为讲不出来。
像我这个桃坑人就讲不出茶陵话。
遇到茶陵人,往往是他们讲茶陵话,我讲桃坑话,他讲"咱个",我讲"食朝",鸡同鸭讲,各吹各的调,大眼瞪小眼,交流没办法进行。
彼此只能讲普通话,如果不会讲普通话,只能讲英语了。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听不懂茶陵话,而茶陵人也听不懂我的话。
当然,不是绝对,有些话是可以猜岀来的,但很多话永远猜不出来。
比如"咱个"。
不是茶陵人,百分之百不知是什么。
后来,我反复问,才搞清楚,原来是"为什么?"的意思。
桃坑人讲的"食朝"呢?
茶陵人听得也是云里雾里,但我知道,就是吃早饭。
那么问题来了。
桃坑不是属于茶陵县么,为什么不讲茶陵话?为什么只讲桃坑话?
是因居住地不同。
桃坑处于井冈山的尾部,与罗霄山脉连在一起。
居住在罗霄山脉的人都讲桃坑话。
桃坑话有一个官名,叫客家话。
但桃坑的客家话与福建的客家话不同。
福建客家话,我听不懂。
我只懂桃坑话,也懂井冈山话。
因为桃坑话跟井冈山客家话同宗同源。
就茶陵县来说,讲这种方言的仅限桃坑乡,其它乡镇都讲茶陵话。
桃坑乡最高峰时期有二万多人,而茶陵县有六十万人口,桃坑乡人是茶陵县少数人中的少数。
少数人嘛,自然就处于劣势,再加上桃坑人住在山上,居住环境恶劣,经济条件差,以前很多桃坑人是吃不饱,穿不暖的。
一个人的经济条件往往决定了其社会地位。
没有经济基础,就没有社会地位,也就没有发言权。
同理,地理位置的差异,也会影响大家的认知和看法。
就像长沙人。
长沙人很好,99999999%的长沙人非常好。
一些不好的长沙人也是很好的,只是嘴巴上有点妈妈的,让人很不舒服。
比如"乡里宝",或者"乡里别"。
他们称外地人为"乡里宝",或者"乡里别"。
无论你是哪里人,哪怕你生活在株州市这样的城市里,只要你不是长沙人,一律是乡里宝。
这个宝可不是好宝哦。
是呆头呆脑,宝里宝气,缺少见识那种。
茶陵人面对桃坑人也有这种看法,认为桃坑人也是乡里宝。
他们称桃坑人为"山里人",或者"山里牯"。
山里人是比较客气的称呼,像认识我的人,见面时会说你是山里人。
带点客气。
不认识的桃坑人一般称"山里牯"。
牯是公牛的意思,也就是说,桃坑人是山里的公牛。
不论那种称呼,其实都有轻视,看不起的味道。
当然,不是说茶陵人不好,999999999%的茶陵人都是好人。
不好的茶陵人也是好人。
他们之所以像长沙人那样轻视乡下人,是有历史渊源的。
其实,历史上的桃坑人就不是茶陵人。
那么,他们是哪里人?
他们自己也有点说不清。
有的人说是北方人。
有的人说是南方人。
到底是哪里?
争论不休,一直没有定论。
桃坑乡的历史是没有文字的历史,也是一段不清不白的历史,但可以肯定他们不是茶陵人。
他们是外乡人。
很多很多年前,桃坑的祖先是外乡迁徙到了桃坑乡。
当时的桃坑乡是原始森林,渺无人烟,所以他们就定居在这里。
原始森林生活是非常艰难的,首先适合耕种的土地就没有。
山脚下才有肥沃土壤,但是这些都是有主的,都是茶陵人所拥有。
怎么办?
有两种方式:
一是租。
二是抢。
这个抢不是现在,现在抢的话,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