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三国:王业不偏安 > 第165章 潼关

第165章 潼关

    六月初一。
    刘禅出华阴,一路向东。
    虎骑监黄崇,以百骑领曹魏大鸿胪黄邕往长安而去。
    司马昭与一众随行的扈从,则被宗预扣留在了华阴驿馆。
    不许他们离开驿馆半步,也不许外人凑近驿馆半步,大有种将司马昭囚禁在此的意思。
    毕竟这里是前线,而他们又已知晓大汉天子就在此地,宗预并不想节外生枝。
    华阴与潼关太近了。
    汉魏两国的边境线,从原先的五百里关中、三百里秦岭,骤缩至三十余里的平原。
    而无险可守华阴,在目前这种对峙中无疑处于劣势地位。
    司马懿但凡遣几千精骑入境肆虐,捣田扰民,大汉除了以骑制骑外,没有别的办法。
    而可作为无险可守的守备方,以骑制骑效果有限。
    因为作为守方,备战状态不可能长久保持,总有松懈的时候。
    更别提,大汉如今用以提防潼关的骑兵,还是没有体系化正规化的羌骑。
    只不过由于曹魏新败,大汉在关中立足未稳,世居临晋、华阴两座边境重镇的豪强大宗,此时利益还没有与大汉深度捆绑,仍是魏国可以争取的对象。
    所以司马懿目前并没有入境肆虐的打算。
    可…这是一般状态。
    一旦让司马懿知道大汉天子竟在华阴城中,迅速武装,连夜挥师跋涉直围华阴城,也不是没有…
    好吧,可能性很小。
    司马懿刚刚丧师败绩,士气不振,纵敢前来,也未必是城中六千满编满甲士气正盛的汉军对手。
    但宗预还是不想让天子有一丝可能陷入这种境地,更重要的是,此时再与曹魏重开战火的意义不大。
    在他亲眼见过潼关后,便知道那座雄关几乎不可能在此时打下来,而大汉的人力,并不支持大汉与曹魏打无谓的消耗战。
    当务之急,是在华阴与潼关之间修筑堡垒要塞,设置路障烽燧,从头构建一套完整可靠的防御体系,做长远之计。
    …
    刘禅出华阴后一路东行。
    自华阴至潼关三十余里,都尉杨素所统千余羌骑分成十部,散在华阴以东各处哨岗,日夜巡查监视,传递消息。
    距华阴最近的一处哨岗,哨官远远望见数百骑自华阴东来,先是投来好奇的目光,而后例行公事策马上前盘问。
    待见到护羌中郎将赵统熟悉的面孔后,兴奋地跟赵统寒暄起来。
    赵统既知天子怀柔羌氐之意,复膺持节护羌之任,在高陵城与杨条、杨素等安定羌一并戍守的一个多月里,尽职尽责,礼贤下羌,与安定羌建立了不错的情谊,所谓绥抚得宜,羌汉渐洽。
    那羌人哨官与赵统热络一番,待赵统道明目的后,便迅速放行,不再多问。
    刘禅见此情状,既心悦于赵统招抚得宜,又有些无奈地示意赵统拿出宗预签下的过所牒文。
    赵统这才一愕,察觉到不论是他还是那唤作黑罴的羌勇,都没有完全照规矩行事。
    出示牒文后,天子先行离去。
    赵统留下来训诫那唤作黑罴的羌人一番。
    见那黑罴连连称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赵统才离开哨所追上天子,在马背上对着天子请罪。
    刘禅也没有抓着这点小问题不放的意思,所谓有过改之。
    说到底还是羌人懒散惯了,一时半会难以养成事事循矩的习惯。
    但至少没有疏于职守,还知道主动上前盘问,更别提竟还看得懂过所文牒上的汉字。
    对于羌人来说,也称得上难能可贵了,亦可见中上层的羌人精英确有融入汉文化圈的意愿。
    这是好事。
    给他们一点时间。
    沿着漕渠之畔的驰道东奔七八里,一直与渭水并行的漕渠,终于汇入渭水当中。
    而到了此时,原本南北宽阔十余二十里的华阴平原骤然收窄。
    北面的渭水与南面拔地而起的黄土台塬相夹,夹出了一条入口处宽一二里,最后渐渐收窄至仅有三四步的狭窄走廊。
    这就是潼关的入口了。
    潼关不是一座简单矗立在险要隘口处的关城,而是一整套立体的防御体系,易守难攻至极。
    从刘禅所在的入口走进去,大约三四里就遇到一堵黄土绝壁。
    再往南一转,便是蜿蜒曲折,最窄处仅容一车通过,却长达六七里的深沟。
    深沟唤作禁沟,沟上就是几十丈高的黄土台地。
    潼关的核心,就建立在这座名为麟趾塬的台地上。
    台地北连黄河,南接秦岭,辎重粮草东来西往,只能进入一侧深沟,爬上麟趾塬,再翻下塬,从另一侧深沟出来。
    台地四周边缘处,则像城池一般围了二三丈高的土墙,各险要处共筑土堡十几座。
    这是曹操在建安年间,为了抵御关中的马、韩联盟构建的防御体系。
    其守御能力,可以说比古秦那座函谷关也不遑多让。
    只要内部不出意外,确实不是人力能够攻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