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他这个人为什么流转生死,因为他累积很多的罪业。这个人为什么成就阿罗汉,因为他内心当中,点点滴滴有无漏的戒、定、慧的功德。我们讲四圣谛,苦集灭道。这个苦集灭道,如果没有第八识的建立,四圣谛不能建立,说“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这个杂染的苦集的因果,灭道的清净的因果,一定是有第八识的持种跟异熟,才能够使令染净的因果建立,染净因果的相续。所以讲“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从这段经文,佛陀明显的说到第八识存在的。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外道也说这个生命有一个依止处,有情众生的色身跟内心,是剎那剎那生灭的,离开了这个剎那、剎那的身心当中,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那个我叫什么呢?叫神我,这个神我是不生不灭的。佛法的第八识,跟这个神我是不一样的,这个神我是不生不灭的,它不受熏的;你造了善业,神我还是这样,你造了罪业,神我也没变化,这是不合乎道理的!佛法建立第八识,它是受熏,就是你造了善业,第八识就会有变化,它会有变化,善的功能会增长;你造了罪业,第八识也会有变化,罪业的功能增长。它受熏,剎那剎那受熏,剎那剎那变化,这个地方的依止跟外道的依止是不一样。
这个地方是说,说我们在这个修行是点点滴滴的,的确是急不得的,修行五年、十年,这是很浅的功夫。这个修行,你今天拜了一部八十八佛,好。第八识,当然第八识不会去拜佛,第八识它不造善,也不造恶,前六识的眼识,第六意识夹带眼识,去看八十八佛的本子,或者你背下来,完全是独头意识在拜佛,独头意识推动着身口去拜佛。第八识,它不造业的,它就在那个地方,把你整个拜八十八佛的所有的功能,从头到尾,全部记下来,你要打妄想,它也把它记下来。你今天拜八十八佛,明天拜八十八佛,拜了三年,一千部,第八识全部记下来。它是这样子的,就是“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你所造的善恶功能,第八识都把它给记录下来,等到临命终的时候,它就把你今生所修的功德,全部表现出来,当然我们造的罪业,它也表现出来。
所以一个人他会堕落,他也不是一下子,不是第六意识造业,马上堕落,不是的;说你今天造善,马上生天,也不是的,它是点点滴滴的它是受熏持种的。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知道第八识的存在性。
再看第二个《解深密经》: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佛陀在《解深密经》当中,讲到说有一个阿陀那识,这个阿陀那翻成中文叫“执持”,它能够执持我们这个内在的种子。但是这个阿陀那识的明了性是甚深细,是不容易去了解它的存在的。它摄持种子是一个怎么样的相貌呢?“一切种子如瀑流”,这个阿陀那识它在保存种子的时候,它不是常一不变的神我,它就像急速的水流,剎那生剎那灭,虽然生灭,但是又相续,虽然相续,可也是生灭,就像急速的水流。
这样的一个心识的活动,基本上,“我于凡愚不开演”,我对于一般的凡夫,还有钝根的二乘人,我是不为他讲这件事情。佛陀为什么不讲呢?这以下讲出一个重要的理由,“恐彼分别执为我”。佛陀恐怕二乘人,你跟它讲阿陀那识的相貌,他把它执着常一的我。这样子对二乘人来说,不但没有利益,反而有害。所以佛陀为他讲只有前六识,他起码能够把第六识停下来,入灭尽定,成就偏空的涅槃。有些人你跟他讲第八识,他反而执着是常一的我,而流转生死,不但没有利益,反而是有害。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地方:《成唯识论》乃至于整个《唯识学》,对于第八识的存在,这个论点是花了很多的时间跟小乘的论师在辩论。就是我们佛弟子对涅槃的看法是有差异的,《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陀在经典当中,安立很多贤圣的阶位,说他是初果,他是二果、三果、四果,佛陀说这个菩萨是初地、二地、四地。这些贤圣的差别,当然我们讲贤圣的差别,我们俩个见面,不会说,你一天拜几部八十八佛,我拜三部,我拜两部,那你是大乘,我是小乘,不是这样子的。就是这个贤圣的差别他不是在有为法的差别,就是说你对涅槃是什么看法?您对真理的看法是什么呢?这一点会影响到你成佛之道一个果证的问题,你是一个什么样的种性?那这样子就兹事体大了。
小乘的学者不相信第八识,对自己的伤害是太大了。我们不相信有第八识,那当然就只有前六识了,那前六识我们不断地依止教理来观察第六意识,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