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成唯识论》意思说,它这一方面的功能特别强烈,虽然所有的善心都有清净的意思,但是这个信心的这种清净的意义特别的明显,它能够让这个功德如实地表达出来,所以安立作心净为性。
在我们整个大乘的修学当中,我们是以这个信心做基础,这个《华严经》说是,信为道源功德母,就是我们整个功德大海都是靠信心才能够成就的。在这个《大乘起信论》说,我们这个大乘的佛弟子,在修学大乘佛法要生起四个信心,生起大乘的四个信心,就是面对这个佛法僧,信佛、信法、信僧、信根本,这四个信心。
这个信心事实上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也是提到这样的思想,这个蕅益大师是把这四个信心分成两部份,一个是信他,他力的信心,就是我们刚开始,相信这个他就是三宝的加被,我们相信三宝是无所不在的,他一定能够救拔我。要以这个净土法门来说,净土法门当然它是强调他力加被的法门,他是跟密宗的一个本尊相应是相似的,就是说,你今天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你在皈依弥陀之前的一个重点,你要深信弥陀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否则你这个皈依是不能建立的,就是说我现在眼睛没有看到阿弥陀佛,耳朵也没有听到阿弥陀佛,那这个十万亿佛土外太遥远,但是我深信弥陀的功德是存在法界的,佛的法身是不灭度的。
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说:佛的法身是徧满的,这个皈依总有个所皈依的境界,谁能够代表阿弥陀佛呢?蕅益大师就说明了:“名以召德。”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总持代表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所以我们在忆念弥陀的的时候,你一定要先思惟一件事情,就是说,你深信你心中的佛号,它就是弥陀的全部的功德,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西藏的上师敦珠仁波切,他在说明这个本尊相应法的时候,他提出一点的重点,他说你在选择本尊的时候,文殊菩萨或者是普贤菩萨都可以,有一个问题,谁代表文殊菩萨呢?说是文殊菩萨的画像,当然密宗重点是观像,说文殊菩萨的画像,台湾画的跟美国人画的不完全一样,这那一个画像代表文殊菩萨呢?这个是谁能够肯定的?敦珠仁波切说是,佛菩萨的功德是没有障碍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就是说,你一定要深信,你在观想文殊菩萨的时候,你心中现出那个影像,乃至你只是现起一道光明,你都要深信他就是你本尊的功德的化身,你深信这件事情,你这样子来忆念这个所观境,那你就有感应的力量。
所以说我们今天念阿弥陀佛道理也是这样,你念台语的、国语的、六字、四字都没关系,重点是你要相信,在你心中出现的这个声音、身相,他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你要相信这件事情,否则你忆念阿弥陀佛不能感应道交的,你没有信心,这个当中有障碍。所以我们刚开始,在忆念弥陀的时候,是生起这个信他,相信佛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而佛的功德它是摄持在这个名号当中,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所以名号亦不可思议。这是我们在修习?大乘佛法第一个,相信这个三宝的加持力。
第二个信根本,就是相信你这一念的明了性是不可思议,说是“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前面的信心是一种他力的信心,这个信心就是你相信你这个打妄想的心,它这个心有时候起善念,有时候起恶念,这没关系,我们把这些善恶念的因缘所生法,把它完全都把它拨开来,我们去观照它的本来面目,发觉它那个不生不灭的明了性跟十方诸佛的明了性体性上是无差别,你相信这件事情,这是信根本,你的本来面目跟十方诸佛是没有差别的。换句话说,你这个断惑证真,成就佛道这件事情是可以成就的,因为你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的,这些烦恼都是外在的因缘所生法而已。这个是我们在修大乘佛法的信根本,相信你的本来面目跟诸佛是无差别的。
这个就是他力的信心跟自力的信心,这是蕅益大师说:自他不二。其实这个蕅益大师在讲这个净土,其实所有的法门都是这个道理,就是这一层意思。你一定是以信心作基础,有了信心以后,我们就乐善为业,我们对于这样所修的法门,我们会去好乐的去修学,这是我们在成就内心功德的第一个,生起的第一个功德就是深信三宝的功德不可思议,也深信你这一念明了的心也不可思议。第二个精进:
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
这个精进跟前面的信心有关,这个信心它也是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