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断恶修善的勇悍,开出来就是四正勤,说是四正勤,它对恶法的态度是两个态度,对恶法。就是已生的恶法令断,就是这个恶法在我的身口意已经出现了,我应该想办让它慢慢地消灭,勇悍。第二个,未生的恶法令不生,就是这件事情还有没生起,我要小心、我要谨慎,避免这种恶因缘,让它谨慎莫放逸,不要使令他生起,这个是对恶法两个态度。对善法也是两个态度,就是未生的善法令生,我这个善法还没有生起,我要想办法用种种的方便力使令它生起。已生的善法令增长,这个善法在我的身口意出现了以后,我要使令它增长广大,不要得少为足,这个就是勇悍,对于断恶修善的勇悍,要求自己不断地进步。
“对治懈怠,满善为业。”就是对治我们这个懈怠的心情,而圆满一切善法的功德,不断的业用。这个是由我们前面的精进以后,带动我们在断恶修善的情况之下,能够勇勐强悍地去修行。
接下来就是惭跟愧,惭跟愧的性质是独立,但是事实上在《成唯识论》说它们两个的这个生起多分都是同时的,有惭就一定有愧,有愧就有惭,很少独立的,所以我们惭愧事实上可以合起来说。先说明它的个别性质:
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
这个惭的性质是崇重贤善,这个崇重贤善是怎么生起呢?它有两个因缘,第一个依自力,依自增上的力量。这个自增上的力量就是你内心当中有一种自我期许,希圣希贤的一种自我期许的心情。说是这个暇满难得,思惟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又能够在这个人身当中选择出家,这件事情是非常难得的,我一定要能够使令自己有所成就,自己对自己有一种期许,自我期许,这个就是自增上。第二个是法增上,这个法增上就是随顺尊重正法。说是佛陀的正法,就是世间的光明,能够使令我离苦得乐,佛陀告诉我们这件事不该做,那件事该做,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我应该尊重,为了要尊重随顺正法的因故。
就是你自己本身也想要进步,你不想自甘堕落,这是自增上。一方面法增上,你能够尊重正法,当然我们刚开始是尊重戒法,这件事该做,这件事不该做。因为自增上跟法增上的因故,使令我们崇重贤善,我们对于贤善的人或事情,生起尊重的心情,虽然我们不一定马上能够完全成就,但起码我们的心情是尊重的、赞叹的。这样子就“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就是它能够对治无惭的烦恼,我们虽然有一些身口意的恶行,但是它有这个止息的功能,调伏它使令它不是的大。这个愧:
愧。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
这个前面的惭是依自力自增上跟法增上,这个是约世间增上。这个世间增上怎么说呢?就是说我们一个出家人,我们对这个暴恶的事情要轻拒,为什么呢?就是说我们今天有过失,这个居士看到会讥嫌我们,说这个出家人已经出了家,还是这么样的一个没有威仪,乃至于龙天护法、这个护戒的善神在我们的旁边,看到我们的一些不如法的行为,它内心也是不欢喜,讥嫌我们。靠这个世间的讥嫌的力量来摄持我们这一念心,使令我们轻拒暴恶。虽然我们对暴恶的行为,不是马上能够断除,但是我们内心当中有轻视、有这个排斥的心情。
“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它也有这个止息恶行的意思。这个惭愧心的生起,当然有三种力量:自力、法力跟世间力。但主要的还是以这个法力为主,就是这个法当然基础来说是业果。就是我们刚开始这个信心,刚开始的信心都是先从业果上去生起信心。
说我们刚开始来到三宝的境界,皈依三宝,深信业果,这意思就是说,我们来到三宝的境界,我们对生命的真实相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说是生命有快乐的一面,有痛苦的一面,有些人是有很多快乐的境界,健康长寿庄严等等,有些人是生命有很多苦恼的境界出现,短命多病贫穷下贱。这些果报都不是上帝创造,也不是自然生起,它是有因缘。是什么因缘呢?就是有这个业力,说是善业能够去感召可乐果报,罪业去感召不可乐果报。说这个生命是有一定的轨则,这件事你相信,你相信整个生命的运转,它追循一定的轨则在运转。
就是每一个生命都是自作自受旳,你自己的善业去得可乐果报,你自己的罪业也得不可乐果报,你对这样的业果的轨则深信不移,你就会生起惭愧,你就开始去崇重贤善,轻拒暴恶,我们开始尊重善业,开始排斥恶业。如果我们今天不深信业果,我们并不认为善业跟罪业对生命有什么影响,你当然不会去尊重善业,也不会去排斥恶业,那就很难增上。所以这个惭愧心的出发点来自于深信业果,然后你生起惭愧心。
这个《瑜伽师地论》说这个人的寿命,说我们这个人道,不讲其他的道,讲人道,说这个人道的寿命跟福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