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证涅槃而非净。如水与冰同一湿性,岂凝然死定之谓哉?!
——《观心法要》——
这个地方就把这个道理跟外道的禅定作一个拣别。外道,我们不要讲说太低级的外道,讲高级一点的外道,像这个数论派,数论派在解释生命的真相,他也讲一个道理,他讲二十五谛,二十五谛当然主要的是一个神我跟自性。他说这个宇宙间的根本是万法唯是神我,不是万法唯识,这个神我是一个生命的自体,神我是不能改变的,不生也不灭。这个神我他有欲望,他有欲望就想要去受用各式各样的境界,这个自性就把这些境界变现出来,各式各样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让这个神我来受用。
有一天这个神我受用以后,他觉得这个有欲望是苦恼的,他不欢喜欲望,那怎么办呢?这个神我就修习禅定,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到四空定,就把这个欲望调伏了,这无量无边的这些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又回到自性里的境界去了。这个时候,外道就认为这个神我叫涅槃,但这个神我其实它并没有觉悟真理,它只是修习禅定,那当然这个不能讲是究竟解脱。
所以这个佛法的圆成实性,它这个道理是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的,跟外道的死定那是不一样的。外道的禅定是不明白道理的,他对烦恼的调伏只是如石压草。换句话说,他那个禅定的心中,他还是认为有一个真实的自我,我在禅定当中,我这念心很寂静,所以这一点是佛法不共于外道的地方,这个是讲到这个心识的道理,我们再看第二段。
(二)差别,唯识实性
第二段,我们做一个差别,这个真实性的安立,这当中有两种的差别,看第一个差别:
略有两种:
一者虚妄:谓徧计所执——为简虚妄
二者真实:谓圆成实性——说实性言
这个真实的体性安立的第一个是简别凡夫的虚妄的执着,我们心中一直认为这个我们一念心中有一个真实的我相。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一样的,前生的我跟今生的我一样,来生的我跟今生的我也一样,这个是徧计所执性。其实你的心不是这样的相,你的心不是一个真实的自我,我们这念心的本来面目是常随缘而不变,常不变而随缘,这才是真实的道理。我们认为我们这念心是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在流转当中永远不改变的一个我,这个是错误的,这是虚妄的,这是第一个简别。第二个:
復有二种:
一者世俗:谓依他起——为简世俗
二者胜义:谓圆成实——故说实性
——《成唯识论》——
当然世俗谛的确是存在的一个如梦如幻的法,但是毕竟世俗谛它只是某一个因缘所出现的,所以不能当依止处。说你这个积集很多的善业,变成一个转轮圣王的果报,三十二相、七宝、千子,但是这个毕竟是个依他起的,所以依他起的有为法,当然是比不上一个圆成实的道理。所以我们在讲这个胜义的时候,也要把世俗谛加以简别出来,它也不同于世俗谛的一个生灭法,它是一个无为的理性,所以这个唯识学的胜义是简别虚妄,也简别世俗,这个地方的真实性是这样安立起来,它简别两个东西。好,我们回到讲义来。
这个地方我解释一下,唯识学它前面都是讲一些有为的事相,讲到我们内心的活动状态,有凡夫的心识的活动,也有圣人无漏的心识活动,前面三能变的确是讲这个相貌。这当中就是讲到一个道理,一个重要的生命的转凡成圣的观念。当然主要的修行,我想修行的本质不完全只是要你修善,因为一般的凡夫他遇到一些特殊的因缘,他遇到一些可怜悯的众生,他也会生起善念来造一些善业,但是我们并不认为这个有多大意义的,生命的本质一定是要明白道理的,从明白道理当中产生一种克己復礼的一种对治的力量。
当然我们一般人没有经过佛法的教育的学习,我们不知道生命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我们也就不知道东西南北,没有一个方向,那这样的众生我们就不提了,这种众生当然是心随境转,生命就没有方向、目标了。
在《金刚经》上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世间上的圣贤,他们有无量无边的差别,当然这个差别不能讲有为法的差别。就是说,你今天拜五百拜,他拜一千拜,哦!他比你好,不能这样子讲。你布施了二百块,他布施五百块,他也比你好,也不能这样讲,这个圣贤的差别是来自于它对于这个道理的觉悟的浅深。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我们可以把这个世间的道理跟出世间的道理分成三种。一种是业果的道理。我们刚始一定是先相信业果,说这个生命的流转它有一个道理存在,什么道理呢?说是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就是我们如果造了善业,我们会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