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我们在追求生命的增上,一定是先从这个道理先学习起,慢慢地,我们会对生命的观察会更加的深刻,我们会从有相的业果而观察到更深刻的我空法空的真理。就是说,事实上,造善成就可乐果报,造恶成就不可乐果报,这是真实的。但是在造善造恶的时候,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在造善,只是一念的明了的心去造善,也是有一念明了的心识去感受那个果报,这个时候我们对生命的观察更加的深刻,这个时候我们生命的增上就更加的提升了,就能够从流转的境界解脱到涅槃的境界,因为我们明白的道理是一个我空法空的真理,看到更深刻的真实相。
第三个道理就是圆成实性,一个非空非有的道理。就是说,在《华严经》上说,菩萨的心情是遵循着一个真实的道理,什么道理呢?菩萨的心,当然每一个菩萨有各式各样因缘不同,有些菩萨欢喜度这个有钱人,有些菩萨欢喜度这个苦恼的众生,每一个人发愿不同,但是只要他是一个菩萨,他心中一定遵循一个共同的道理,那就是: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就是所有的菩萨都是有大悲的菩提心,他不是在佛堂当中得解脱,他是在众生的“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他是在这些杂染的有为法当中建立佛法,广度众生。他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因为他心中遵循着一个道理,“犹如莲花不着水”,他心中有这个我空法空的智慧的摄受,他不去执取这个世间的杂染法,“亦如日月不着空”,他也像日月在虚空当中到处的流动,而不像二乘人安住在毕竟空当中。
所以说菩萨今天之所以能够成就种种的真空妙有的功德,因为他的道理更加的殊胜。他有这个非空非有的真理来引导他,这就是所谓的: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就是这个道理是特别殊胜的道理,这种道理我们去随顺它,的确能够使令我们成就佛道的,而这个道理的名称叫真如。因为这个道理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你不能改变它的,是生命的法尔的真实相,这个道理也就是我们这念心识的本来面目,即唯识实性,并不是谁去创造出来的。这个就是我们因为对这个道理的理解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生命的相貌,这个就是讲到唯识性,前面的有为的事相当中所共同依止的一个真理。
好我们看第三科:
乙三、明唯识行位
前面的唯识相跟唯识性是讲这个教义,这个地方是讲修行的方法跟修行的位次。我们看这个论文:
论曰:如是所成唯识相性,谁依几位,如何悟入?
这个地方看澫益大师的注解,这个地方有三问:
一问“谁人悟入”?
这个唯识学的这种性相,唯识相跟唯识性,一个是有为的事相,一个无为的道理,是谁能够去修学,就是唯识观修学的是什么样的根基,这个地方是问能修学的人,“谁人悟入”的第一个问。再看第二个问:
二问“如何悟入”?
这个如何悟入是讲这个修学的方法。前面是问这个人,这个是约法,他的修学是依止什么样的方法。
三问“几位悟入”?
这个是讲它的一个修学次第,就是我们要悟入圆成实性跟依他起性,当然要先破徧计执,我们破徧计执而悟入圆成跟依他,这个中间的修学过程是如何的。这是几位悟入,问这个修学次第。这个地方提出了三个问。我们看论文的地方。
谓具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住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谓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已闻所成。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何谓五位?
这个地方先回答谁人悟入。修学这个唯识观法的人必须是一个大乘两种种性。我们前面也说过,说是唯识学把众生的种性分成五种:第一个是无性种性,无性种性的众生他能够接受业果的道理,他对于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的道理是能够接受,他也够做一些慈善事业,但是你要他修出离心、修我空法空观,他一定排斥的,他没有出世的善根,这叫无性种性。第二是声闻种性,第三是缘觉种性,这个是出离心很强,修我空法空观,成就涅槃。第四种是不定种性,他不决定是小乘,也不决定是大乘。第五种就是菩萨种性。
这个地方就是说,你要修习唯识观法,你一定是要能够承当大乘教法的发菩提心、信解大乘佛法的菩萨种性。菩萨种性当中分两种,一、本性住种性,就是你无始劫来所成就的这些无漏的善根,这个地方的善根主要指的是信心,信心的善根,仰信大乘佛法;第二个谓习所成种性,这个是指智慧,谓听闻法界等流的正法以后,所成就的闻思的智慧。具此二种种性,方能悟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