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红楼兵圣 > 第268章 想起探春

第268章 想起探春

    既然遇到了曾直,有了这辽东的大户子弟,王信当然不会错过机会,仔细打听大周的辽东是什么局势。
    曾直门清。
    原来。
    大明开国之时,在辽东封了几个藩王,靖难之役后,永乐皇帝打压藩王,也把辽东和大宁等九边之地的藩王全部取消。
    永乐皇帝亲自带着大军坐镇九边,一生之中五征大漠。
    后来土木堡之变,大周取代大明。
    大周没有永乐皇帝这样的雄主。
    加上建国前数十年的战乱,哪怕战乱程度不是特别激烈,对边地的影响依然不小,所以才有了四王守边的模式。
    鞑靼瓦剌残部势力退守努尔干。
    东平郡王带着军队往辽东开拓,收复辽西走廊,拿下义州等地,设立北镇军,守住大辽河。
    后来随着大周数次的东征,彻底消灭了鞑靼和瓦剌,深入努尔干,当地的一部分蛮族归顺,一部分蛮族躲入深山老林,加上辽东地广人稀,因此也是采取都司制度,而不是郡县制度。
    再后来。
    辽东人口日益增多,连努尔干的人口也在增加,于是辽东都司的管理范围逐渐往前移,先后恢复开发辽左四卫,以及沈辽诸地。
    反而是东平郡王和他的北镇落在了后方,显得有些尴尬。
    这些年来。
    辽东都司与东平郡王的面和心不和,又有时不时出现鞑靼残部的踪迹,乃至于努尔干各蛮部的动作,有些听话的,有些闹事的云云。
    至今局势颇为复杂。
    特别是蛮族崛起了三股势力,这三股势力互相敌对,又互相联合,反而辽东积弊日深,辽东都司颇有些压不住的态势,又有了东平郡王机会。
    曾直三言两语就把辽东说的清楚。
    虽然简单,其实不易。
    这些当地的消息,如果不是当地的大户,外人很难了解清楚。
    曾直看到辽东潜在的危机,也看到王信如何解决大同,虽然还没有成功,可比之前要强了很多,因此才极为关心,不知道能不能把大同的方法,照搬去辽东。
    王信思考了片刻,遗憾的摇了摇头。
    曾直下意识看向陆仲恒。
    陆仲恒也摇了摇头。
    知道曾直是担心王信不愿意别人学了去。
    曾直相信陆仲恒的人品,因此认真请教道:“不知差在何处?”
    “辽东与大漠不同。”
    王信脸色慎重。
    记得俄罗斯这个国家,有过关于大陆架制胜的一种说法,主要是占据大陆边缘的国家,终将会赢得最后的胜利。
    其实有些道理。
    无论是辽金,或者蒙古,包括未来的大清。
    起家都在东北。
    大漠缺乏物产,需要靠着贸易才能维持,而东北不需要。
    无论是马还是弓等战略物资,东北都不缺。
    反而因为森林和极端的恶劣环境,这些成为了东北的地利。
    俄国之所以能在历史上轻易的征服大漠和东北,除了商业上的利益,主要是因为大清。
    大清的主导下。
    别的国家和地区都在人口暴增,唯独大漠和东北的人口在骤减。
    东北的潜力远高于大漠。
    可大清对东北的限制也是最严苛的,整个东北都没有多少人口,所以才给了俄国捡便宜的机会。
    反观如今。
    王信皱着眉头说道:“努尔干的人口虽然不多,却也是不少,天寒地冻,人极为兼任,而外人却无法轻易立足,没有地利;又有东平郡王和辽东都司如此复杂的局势,可以看成没有人和,这些年里,不光内地遭灾,努尔干遭灾更为严重,所以也没有天和。”
    众人仔细听王信的分析,时不时点头。
    王信叹道:“天时地利人和皆无,所以大同那边的模式无法照搬。”
    众人无言。
    良久。
    曾直苦笑一声,感慨道:“难道任由辽东局势糜烂不成?”
    “除非集全国之力。”
    王信认真道。
    商业追求利益,大漠疲软,加上自己学西班牙人,用了些许不光彩的计谋,所以才能根据当地特色,推出了现在的大同模式。
    但不是什么地方都有利益的。
    俄国东扩没有地理阻碍。
    反观内地,北边是蒙古高原,东北是外兴安岭,水路交通都不便,不像俄国,可以沿着河流往东而行。
    加上内地的棉花种植和织造业发达,大大降低了对皮毛贸易的需求。
    至于东北。
    东北比大漠要难征服。
    那么利益与得失算计下,明显要亏本的情况,那么只有集中政治和资源,通过自上而下的权力来主导,才能推动开来。
    比较松散的地方大户,不可能发起如此高效的模式。
    比如谁来当头?
    而且是说一不二,掌握实际大权的头。
    没有大户甘愿让出去的,他们连现在的皇帝都不愿意接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