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的时候,赵阳还能经常看到飞鸟和鱼群,但没过几天就彻底变成了海天一线的景象。
肉眼可见的范围里不要说活物,就连一条船都找不到,蔚蓝色的广袤天地间似乎只剩下了他们这群来自中国的“冒险者”。
四周的浪涛追逐着、跳跃着、撞击着,每分每秒都在发出惊心动魄的吼叫。
“向阳红10”号船和“j121”船不断破开扑面而来的海浪,船尾则是拖出一条漂亮至极的水线。
若是到了夜里,信号灯开始闪烁,宛若飞舞的萤火虫,又更似耀眼的繁星,给漆黑的大海添上了一抹亮彩。
考察队大约每两天就会跨越一个时区,船上的钟表就要往前拨动一个小时。
但更让赵阳啧啧称奇的是气候的变化,出发时的上海已是隆冬时节,而现在他却已经迈入了炎热的夏天。
远洋船上的生活无疑是枯燥的,在这里不需要定期搞动员会,因为比起在狭窄的床位上发呆,大家宁可多找点事来做。
作为新闻班的一员,赵阳除了要完成“每日通讯”黑板报的任务外,还会拍摄大量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为此郭坤还特别在空间有限的生活区里准备了一间冲洗胶卷的暗室,别看房间不大,但却五脏俱全。
干区配备了印相箱、放大机等设施,都是由上海的几家报社“友情赞助”;湿区则是长长的工作台,红色灯泡挂在上方,一根尼龙粗线左右横拉,照片在进行显影、定影和水洗等操作后便会被夹在上面一一晾干。
其实赵阳自己也并不确定留下的这些画面是否都有价值,他只不过觉得倘若里面的一小撮能够为以后的极地工作者提供灵感和经验,那这胶卷的钱就没有白花。
“赵阳,你这张拍得也太好了吧,落日余晖下的美丽少女,马舒舒看到了肯定要问你讨过去。”
新的一批照片出炉,总是喜欢凑热闹的杨明又早早等在了暗室门外,待细细品鉴后便从中挑出了一张。
赵阳瞅了一眼发现正是那天拍摄的晚霞景色,照片的主人公是马舒舒,穿着白色的护士服,半侧着身子依靠在护栏上,恰好有一缕海风拂面,扬起她的长发让美丽脸庞若隐若现。
“你这家伙,年纪不大倒是动了春心。”
作为过来人,赵阳怎么会看不出杨明的小心思,想当年他在校园里追求李燕的时候,也是这样天天把对方挂在嘴边。
“阳哥,赵老师,你可别瞎说,我对舒舒姐那可是单纯的敬仰之情,是同志与同志间纯粹的革命友谊。”
杨明连连摆手,试图做出合理解释,但涨得通红的脸完全就在出卖他,那种发现自己越描越黑后的“无能懊恼”顿时惹得赵阳哈哈大笑。
“对了,幽灵直升机的事情你听说没?最近大家都在传,昨天夜里后勤班的人去船尾的时候还看见了,鬼鬼祟祟地一直跟着我们,你说该不会是真遇到什么怪东西了吧?”
兴许是为了转移话题,杨明突然压低了声音,凑到赵阳的身旁,悄悄提起了这几天队员私下里讨论最多一件“秘闻”。
“什么幽灵直升机,你好歹也是个搞科研工作的,怎么还相信鬼神那套。”
“还有啊,我现在很确定你刚才压根就是在找马护士这张,其他的照片那是一眼都没看进去。”
赵阳露出意味深长的表情,随后从厚厚一叠照片中挑出两张放在杨明的眼前,上面所记录的正是一架浅灰色直升机的样子。
“这是sh-2‘海妖’直升机,由卡曼航空公司研制,60年代就已经在美国海军服役,冷战时期被当做反制苏联潜艇的重要武器,如今更是广泛部署在西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地区的美军基地。”
“照片上这架应该是升级后的sh-2f型,相比于老款换装了更先进的航电系统,包括数字式飞行控制和改进的反潜作战套件。”
“三天前它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就被我们锁定了,‘j121’船已经把情况上报给了北京方面,和美军的协调和沟通工作还在推进中,所以我才没把这事写到‘每日通讯’里。”
杨明在原地愣了很久,心想搞半天原来这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这是美帝的飞机。
得亏自己还没和马舒舒说如果遇到“幽灵直升机”会保护她的蠢话,不然估计一辈子都没法在姑娘面前抬起头了。
“你也别担心,这趟我们去南极是为了开展科学考察工作,所有的计划都已经提前通报给了其他‘南极条约’的协商国,其中肯定也包括美国,他们派直升机跟着可能也只是例行公事,毕竟这片海域距离关岛很近。”
看到杨明一脸颓然,赵阳还以为是被“美国军队”几个字吓到了,于是赶紧出声安慰。
当然嘴上说的虽然都是实话,但到底是被武装直升机天天盯着,局势到底会如何发展,赵阳心里也没多少底。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施行封锁孤立政策,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才逐渐打破外交上的坚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