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曹文婷,大一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爱好游泳、唱歌,很高兴认识大家。”曹文婷挨着宋威龙坐下去,接着便轮到我。
“我叫苏阳,大一高教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爱好写作、唱歌,希望以后互相学习交流,共同进步,谢谢大家。”
听到“写作”两字,周老师不禁眼睛一亮,同时李明哲以及其他几位同学,也纷纷看向我,好像我是什么稀罕物,这反应不禁使我有一丝惴惴不安。好在“爱好写作”并不是我的专长,剩下几位同学,也都提到了“爱好写作”“爱好阅读”“爱好文学”之类的字眼——自然,进记者团不喜欢写作,才是让人吃惊的。
依照一条龙的顺序,大家颇有默契地从左至右,依次介绍完。
在第7次掌声过后,周老师接着说道:“本次呢,其实是社团补招,因为有些社员面临实习或考研的压力,今年开始便不在社团了,为了维持社团的活力,我们才优选了你们4个人。希望大家今后多多努力,在完成既定学习任务之外,能够在校报记者团发挥各自的长处,争取学有所长,不负韶华!”
没有人不喜欢听恭维的话,尤其是“千挑万选”之类的夸赞。我们四个新人一来没笔试,二来没面试,“优选”可能只是周老师的冠冕之词,旨在鼓励我们4个新人罢了。
第一次社团见面会开得很简短,不超过20分钟。周老师让每个人都留了备用联系方式,以备不时之需。校报办公室有个qq群,记者团和编辑部的成员都在,包括周老师和陈老师。周老师告诉大家qq群号,让大家都加一起,并说以后会不定期在群里发布通知或消息——当然,大家平时如果有问题,想深入交流和探讨的,也可以在群里尽情发言。
我们四个新人彼此都不熟悉,散会以后,便各忙各的去了,平时也基本很少往来。倒是小组长李明哲很热情,路上加了好几个人的qq好友,外向的同学,还主动跟李明哲攀谈了一路。
此后1周,周老师专门抽出一个晚上,给我们四个新人做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记者准则、新闻采访的注意事项、稿件的类型与格式要求,拍摄的构图技巧等。期间还以《石河大学报》为例,着重向我们介绍了一条新闻应该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末了,还不忘提醒我们:作为记者,最重要一点便是要如实客观记录,像机器一样,不应带一点情感。我们听得都很认真,还记了不少笔记。
学校有几类免费发行的报纸,有某些学院刊印的、也有某些文艺社团刊印的,通常是16开本的;而《石河大学报》却是正统,有官方背书,由校报办公室刊印的报纸,半月一期,通常是大8开,4-8个版面。拿在手上的感觉,明显跟那些16开的小报不一样。而我们撰写的采访稿件,将会出现在《石河大学报》上。
三天后的一个下午,我接到周老师的电话,安排我跟着小组长李明哲,一起去北区大礼堂,进行学校“消防安全工作报告”的采访工作。李明哲负责拍照,而我则负责新闻采写。
社团成员搭伙采访,以老带新,是周老师的主意。随着新人渐渐摸到门路,轻车熟路以后,两个新人组合跑新闻的情况也渐渐多起来。
而我跟各个社团成员之间的互动,以及感情的培养,也在这种默契和相互配合的过程中,渐渐得到升温。
尽管对前几日的培训内容历历在目,但实操起来,还是免不了紧张。李明哲安慰我说:“这次不需要采访领导,记录一下会议内容就行。版面有限,内容也不是很重要,500字左右就行。”
见我将信将疑,李明哲补充说:“放心吧,听我的没错!”
在社团工作2年多,又是小组长,李明哲的话,我没理由怀疑,但心里总有点不踏实。500字虽然不多,但因为担心写得慢、记不全,除了提前抄写横幅上的会议主题,我还不忘提前在笔记本上标注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内容项,以便及时填写关键信息。
准备工作做得还算充足,但当会议开始时,我还是很难跟上节奏,不一会便忘字卡壳了。心里一发慌,领导噼里啪啦讲得一通话,我也记不住重点,脑袋开始嗡嗡响。加上对校领导以及参会市领导的名字不熟悉,只记住了大概发音,却不知道具体是那几个字,不禁开始手心冒汗。
领导讲着具体内容,我却在抓耳挠腮、寻思领导的名字到底是哪几个字——新闻采访的名字很重要,尤其是重要领导的名字,这直接体现了记者是否专业——第一次出任务,就出这么个大“洋相”,一种“搞砸了”的不安情绪,顿时笼罩了我的全身。
作为摄影师,李明哲倒显得气定神闲,前拍、后拍、侧拍、大全景、近景、中景、特写……各个角度都拍了个遍——不亏是有过多次采访经验的人。他举着校报办公室专用的佳能7d相机,脖子上挂着校报记者团的胸卡,那认真和专业劲头,让我既羡慕又惭愧。
拍完20多张照片后,李明哲抱着相机,慢慢回到我身边。
“记得咋样?”李明哲放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