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140章 突如其来的迁都话题(加更求月

第140章 突如其来的迁都话题(加更求月

    第140章突如其来的迁都话题(加更求月票)
    看完吴愿的密信,陈景恪终于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
    但这个结果,真的让他有点不知道说什么好。
    朱标竟然被朱樉给气出高血压来了?
    这事儿说出去谁信?
    可还有个问题他想不通,朱标绝不是个拿别人错误,来惩罚自己的人。
    即便那个人是他的亲兄弟。
    为何会为了朱樉的事情,生这么大的气?
    朱元璋叹道:“之前我几次想将朱樉召回应天严惩,标儿不知他的罪行,出于兄弟情义劝说于我。”
    “我也有侥幸心理,就顺水推舟收回了命令。”
    “这次标儿去陕西,亲眼目睹了他的暴行,因此自责……”
    陈景恪懂了,朱标气的不只是朱樉,更多的是他自己。
    看信里所言,他应该还觉得自己亏欠陕西百姓,因此内疚。
    陈景恪继续道:“作为大一统的王朝,交通要便利。”
    朱标才二十八岁,如果不得这个病,至少还能干三四十年。
    马皇后表情不变,显然是早就知道了此事。
    陈景恪这才说道:“既如此,臣就妄言几句。”
    而眼下的北平,确实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想到这里,就出声问道:“景恪对迁都可有什么想法?”
    “这也是咱不想将都城放在北平的原因。”
    不过他依然没有就此做出决定,一切等朱标实地考察归来再说。
    陈景恪就继续说道:“对于小国来说,因为国土狭小,很可能一个区域同时承载着四种功能。”
    朱雄英连忙问道:“应天不是挺好的吗?为何要迁都?”
    这对普通人来说不难做到。
    想想李世民和李治父子俩就知道了。
    朱元璋深以为然:“若论经济,自是洛阳最强,长安其次,北平最次。”
    陈景恪内心也很认同朱元璋的看法。
    “经济区域,交通便利的地区,其实都比较适合发展经济。”
    那里是他的老巢,既可以达成政治中心北移的目的。
    却不知道,朱元璋竟然也有这样的想法。
    朱元璋愣了一下,不解的道:“为何?”
    这运气,是真踏马的好啊。
    但现在是洪武十六年,不是三百年后,更不是六百年后。
    北平在地势上确实可以当京畿。
    用不了多久,关中就要人吃人了。
    具体缘由已经不可考,但想来是极其有说服力的。
    朱元璋顿了一下,说道:“发展潜力?”
    还具有极强的战略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仅有的宫殿,也毁于战火。”
    “一旦江防被破,应天就会暴露在敌人的攻击之下。”
    但高血压,说重也不重,说轻也不轻。
    “唐朝人口巅峰约为六千余万,大明立国就有六千万人,百年后人口将破亿。”
    “目前的北平、太原等地,都是这种类型。”
    再次啰嗦一下加更规则。
    还没等他开口,马皇后却先说道:“恐怕不行。”
    洪武二十四年,再次派朱标前往长安实地考察,其实已经做好了迁都的准备。
    陈景恪却暗自摇头。
    也就是说,朱雄英要当至少三十年的太孙太子,等到四十岁才有机会登基。
    哪个儿子敢反对试试?
    他只需要综合考量,哪个地方更合适。
    军事区域和经济区域,倒不是没办法干涉,而是强行干涉费力不讨好。
    顺应自然环境,才是最省时省力的。
    最早想将京师放在开封,实地考察之后觉得四战之地无险可守,就放弃了。
    陈景恪很是意外,竟然不是让朱标回来?
    都这种情况了,还不回来养病?
    就算朱标想弥补自己心里的内疚,三四个月的时间也足够了吧?
    那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朱元璋迟疑了一下,说道:“告诉你也无妨,太子在那边除了替朱樉善后,还有个更重要的事情。”
    陈景恪喝了一口茶,润了润嗓子:
    以朱标的性格,在确定自己身体不行的情况下,大概率会直接退位。
    “如果温寒变是真的,未来气候变冷降雨减少,陕北将更加不适宜居住。”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朱元璋高兴的道:“景恪的总结非常精辟,确实可以如此划分。”
    长安是秦王朱樉的地盘,山东有齐王朱榑,河南有周王朱橚,太原有晋王朱棡。
    “若将京畿放在此地,相当于重头兴建一座都城,代价太大了。”
    陈景恪说了三个要素,经济、交通、防守。
    陈景恪没有直接说哪里,而是道:
    “京畿之地,首先要有天险可守,易守难攻。”
    就食说白了就是出去讨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