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要是能打到潼关,只要封住出关的口子,不让一粒粮食流入关中。
历史已经改变,本以为这辈子他能少操点心,现在看来是没戏了。
朱元璋想了想,也点头表示认同。
“总体来说,南方是天然的经济区域。”
八百里关中平原,已经养不活那么多人了。
他实在不愿意放弃。
“现在陕北和河套已经严重荒漠化……”
上个月一千月票的加更,奉上。
每次遇到灾年,皇帝都会带领文武百官出关中,去外地要饭。
“就以唐朝长安城为例,人口最高时超过百万。”
见朱雄英还是疑惑,就解释道:“应天城有长江天险,但也只有长江天险。”
陈景恪想了一下,说道:“简单来说,土地承载能力就是其中一项。”
马皇后最先问道:“景恪,你去一趟长安吧,只有你去了我才能安心。”
可对于太子或者皇帝来说,几乎不可能。
朱元璋默然不语。
“唯有政治中心,是人力所能决定的。”
“南方已经够强势了,在将京畿放在这里,那北方怎么办。”
“所以,我以为长安不再适宜做大明的京畿。”
就在他准备结束话题的时候,陈景恪再次开口:
“还有第四个因素,发展潜力。”
马皇后也不禁点头,这个划分确实很有道理。
陈景恪看了看朱元璋,心下很是同情。
朱元璋极为赞同的道:“说的好,这也是咱一直想迁都北方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是他孤陋寡闻了,朱元璋从登基之日开始,就有迁都的心思。
“政治中心,往大了说就是国家的京畿所在。”
长时间处在气愤和内疚之中,难怪会得高血压。
“虽然元朝将大都放在此地,然元人不善经营城池,此地并未发展起来。”
每年从天下各地,往长安输送数百万石粮草,才勉强够养活那么多人。
朱元璋说道:“应天城偏安南方,非长久之计。”
“其他地方就将彻底丧失话语权。”
但还没等他考虑清楚,朱标就病故了,迁都之事就此作罢。
自然也知道唐朝面临的尴尬局面。
陈景恪点头道:“对,政治中心发展迅速,很快就会成为大明第一大重镇。”
最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现在就剩长安和洛阳。
马皇后最后说出了自己的结论。
但还有些无法理解,为什么会变成那个样子。
更不知道,陈景恪竟然能想的那么远。
“让人变得保守不思进取,一旦北方有变,恐怕会重演南宋旧事。”
治疗的方法更多在于养,核心就六个字:
少操心,多休息。
“否则不利于漕粮运输,也不利于通行各地。”
所以废寝忘食的工作,几乎是事必躬亲,操的心比诸葛丞相还多。
陈景恪先是惊讶,然后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虽然当时朱棡和朱樉都已经死了,可作为塞王他们的实力还在。
朱元璋说道:“长安交通最为不便,北平稍好,洛阳地处中原腹心之地,四通八达最为便利。”
这还真是……让人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
然而朱标回来之后,却建议将国度放在洛阳。
“你不用担心,咱也不是非听你的,只是想听听你有没有别的看法。”
朱元璋回忆三地的地形,给出了判断:
只是国都换个地方,就能有这么大的改变?
“往小了说,布政使衙门所在,也是区域政治中心。”
“还要考虑人口增多之后,对当地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可以预见的是,大明的京城人口也将是以百万计的。”
一番衡量,朱元璋最满意的其实还是长安。
“我将不同区域划分为四种功能,其一资源区域,其二经济区域,其三军事局域,其四政治中心。”
再加上朱元璋先入为主的想法,还是比较认同长安的。
“军事区域,就是承担军事任务的地方。”
否则朱元璋也不会犹豫不决。
马皇后说道:“你数一下,唐朝皇帝带领群臣外出就食之事,发生过多少次。”
但也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这个想法。
又可以彻底摆脱朱元璋和朱允炆的阴影。
前世,洪武十七年,朱元璋派人去长安修建了钟鼓楼,其目的不言而喻。
“迁都?”陈景恪和朱雄英同时惊呼道。
年轻的时候还好,年龄稍微大一点就不行了。
“三地皆有天险,长安最为坚固,其次洛阳,北平最次。”
最终在朱棣手上达成。
陈景恪的思路向来和别人不同,他是不是能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