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究是\传教多年\,尽管内心惶然不已,但王金刚奴很快便镇定下来,并佯装出一副心动的模样,朝着在场从事着各行各业,身份各不相同的\信徒们\询问道。
\焉敢欺瞒护法。\
\此事千真万确,朱重八此举乃是自掘坟墓。\
\如今天下万民,皆盼着教主率领我等拨乱反正!\
迎着王金刚奴的审视,在场的汉子们争前恐后的嚷嚷道,但却绝口不提究竟通过何等方式得知了这等尚在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秘辛\。
众所周知,白莲教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东晋年间,由慧远和尚创建的\白莲社\,并于南宋绍兴三年,被茅子元正式创建。
彼时的\白莲教\姑且还只是半僧半俗的秘密团体,教义也比较通俗易懂,但随着南宋国力不断衰微,百姓愈发民不聊生,逐渐出现了教徒夜聚明散,集众滋事的情况。
到了蒙元入主中原之后,白莲教的势力甚至深入宫廷,就连皇宫中的宫娥内侍们都有不少人在私底下供奉白莲教,导致蒙元朝廷先后多次下令,禁止白莲教继续\传教\。
也正因为白莲教和蒙元朝廷之间互相抱有敌对态度,当元末天下大乱之际,白莲教组织成为率先反元的力量,其中\红巾军\的领导人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均为白莲教徒,并以\明王出世\和弥勒下生为口号吸纳信徒百姓,对抗元庭。
尽管那朱重八已是建国称帝二十余年,并且设置了\锦衣卫\这等暴力机构,替其把控天下万民的言论,但仍有不少捕风捉影的传闻声称,当朝天子朱重八年轻时也是\白莲教\的一员。
毕竟,朱重八出身\红巾军\乃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只可惜那朱重八忘恩负义,在坐稳了江山之后,便是毫不犹豫的划清了与\白莲教\的关系,还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缉捕白莲教的领袖骨干。
\哦?竟有此事,倒是有趣。\吞咽了几口唾沫之后,王金刚奴脸上的心动之色更甚,心中开始认真考虑众人口中\拨乱反正\的可能性。
据他所知,那位与他同乡的\教主\一直野心勃勃,并不像他一样满足醉生梦死的生活,而是十分渴望且享受大权在握的美妙滋味。
甚至,他不止一次的从\教主\口中听到对未来\拨乱反正\的计划。
更重要的是,从那朱重八建国称帝开始,这大明朝的\农民起义\便是接连不断,虽然绝大多数都是发生在路途遥远的西南地区,但这些人打出的幌子却是如出一辙,皆号称\弥勒降生\,试图以\白莲教\的名义招兵买马。
此等事情足以证明,他们\白莲教\在这大明百姓心目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仅如此,属下通过特殊渠道得知,那燕王朱棣还在\净慈寺\大开杀戒,胡乱编制莫须有的罪名,将十数名得道高僧在众目睽睽之下处死。
嘶。
此话一出,包括王金刚奴在内的众人均是倒吸了一口凉气,忍不住看向那说话之人,此人竟能掌握如此\绝密\的消息,这人怕是大有来头呐。
看来,此人的真实身份,绝不像他口中自述,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说书先生那般简单。
\在佛教寺庙大开杀戒?\晃了晃有些沉重的头颅之后,王金刚奴不由自主的将目光投向窗外,仿佛能够划过静谧深邃的夜空,直抵数百里外的江南水乡。
虽然他也知晓那些号称名门正道的佛教寺院,也不过是些让人作呕的藏污纳垢之地,但架不住那朱重八虔诚向佛,为佛教寺院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
与那些道貌岸然的佛教僧侣相比,他们白莲教的教徒就好似住在下水道里的老鼠,只能在夜深人静之后,方才悄无声息的活动,从不敢在人前显露。
很难想象,杭州府的那些秃驴们究竟干了什么,方才让那燕王朱棣大开杀戒?不过站在白莲教的角度,此举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消息。
毕竟朱家父子的行为越荒诞离谱,他们白莲教\拨乱反正\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敢叫护法知晓,朱重八刻薄寡恩,不仅准备着手与民争利,为天下的商贾们增加赋税,而且穷兵黩武,极有可能在未来远渡重洋,向日本倭国宣战。\
\内忧外患之下,正是我白莲教起事的好时机。\
\还请护法和教主认真考虑!\
依旧是那名自称靠着\说书\为生的汉子打破了房间内的沉默,其听上去有些荒诞的言论则是让在场众人目瞪口呆,表情呆滞。
紫禁城中的朱重八准备对天下的富绅豪商们\加税\尚且有迹可循,毕竟燕王朱棣前往杭州府的\初衷\便是为了调查当地商人偷税漏税,但朱重八准备远征日本倭国这事,又是从何说起?
此人究竟是何等身份,为何能够对朝中大事如此了如指掌?
\此话当真?\
在意识到\拨乱反正\大有可为之后,原本随着年纪的不断增长,已是渐渐熄灭野心,准备老老实实在甘肃老家当个富家翁的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