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算的费用也不算离谱,而且大到邗沟、巢湖两条水系。
小到民夫每日的米粮、日酬,几乎都详尽测算在内。
工期八个月,石匠、水工二千人,力役一万八千人,漕卒屯兵设五千人。
诸葛亮在旁听闻这数字,也叹道:“昔年庐江太守王景,治黄河水耗费百亿钱,但那时国力还很强盛,他又是大汉闻名的河堤谒者,规模宏大,开创的数十年来安流的局面。”
“至近年来战乱不断,方才泛流。”
“如今连年虽有收成,但却也负担极重,军费、俸禄、抚恤、征民、赈灾多事皆需用度,君侯若是将通渠也测算其中,恐怕要逾五亿之财,占国库岁手两成矣。”
言下之意,就是他也不看好。
许泽想了想,拍板道:“叫伯言、子敬、子扬、德祖皆来,这件事需要一同商议。”
半日后,文武齐聚,竟是一场正经的堂议,连座次都摆得整齐,这到扬州之后还是头一遭,以往都只是随意传令,有时甚至席地而坐。
因为许泽比较务实,不看重这些礼仪,堂议的时候将事说完,立刻就分派去办,把时间花在政务上,办完了再相聚。
历史上许多大事,都是反复会议,几日碰头,一旬一大议,总结经验、解决问题,然后不断改正,方才能将事追成。
如果堂议上的人关系都很好,那就更方便了,有什么难处说出来,群策群力说不定很快就解决了,主持堂议的若凝聚力强,便有主心骨,有些事别人不敢拍板,他可拍板,效率也会倍增。
众人到齐,许泽立起身道:“今有良策,可开江淮之漕运,望诸位共议之。”
诸葛亮、陆议都是正襟危坐,连典韦都抖擞了精神。
如此策论的氛围,就和那时候献屯田策的时候一样,认真不已,容不得嬉笑玩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