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对抗幕府的“集权”、“收地”威胁。
长州藩历来为幕府所猜忌,更是经年打压的主要目标,要是德川氏真是要实施所谓的“撤藩立县”,无疑第一个开刀的对象就是他们毛利氏。
说来也是唏嘘不已,齐国本来谋算着通过一场战争,可以将日本的市场大门一脚踹开,从而为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的国内制造业寻找一个稳定的销售市场。
“诸位,无需赘言!”毛利吉元挥了挥手,制止了群情激奋众多武士,也打断了平冢正男的劝诫,深深吸了一口气,大声说道:“此时,该发出我们毛利氏愤怒的吼声了。若不然,在德川氏步步紧逼之下,我等武家,还有何尊严苟活于世!”
“……”平冢正男顿时哑然。
还别说,他这一操作还真的提升了经济,带动了藩内的发展。但好景不长,渐渐地去江户参勤交代的其他藩主们不走喜连川藩了,因为喜连川藩的食宿费用实在是太坑了。
摄河泉(今大阪南部)、大阪平原的籽棉平均年产量超过一千二百万贯(1贯约为3.75公斤),在三河(今爱知县东部)的矢作川中游地区,旱田的棉花种植面积占比达百分之五十以上,台地地区达百分之四十五。三河西部的尾张地区,基本上也是类似情况。
毛利吉元口中所说的喜连川氏,乃是足利氏的正统后代,藩祖为足利国朝,为足利尊氏后裔,世袭镰仓公方,足利氏则又是源氏武士的重要一脉,地位崇高。德川家康任征夷大将军,建立幕府后,自封为全体源氏武士的首领,自然要对足利氏多加优待,将喜连川氏“供”了起来,在关原合战后,把下野国盐谷郡喜连川地区定为喜连川藩。
相较于齐日战争前,德川氏的幕领石高总量已经从四百三十万石增加至现在的五百二十万石。虽然这些增加的石高有不少是幕府领地通过开荒扩地,或者开发山地等方式获得的,但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减封和没收藩国领地的手段,将其并入幕领之中。
他下令修缮领地内的道路,在修好路之后,又在道路两旁修建了许多官营宿场(旅馆),然后等着客户入住。
在本世纪初,随着齐日贸易规模的日趋扩大,受齐国市场需求,位于大河入海口的大阪平原最早弃稻种棉,开始大范围栽种棉花这种价值更高的经济作物,以弥补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经过多年的发展,棉花种植的平均面积占田地总面积的比例已高达百分之四十五。据说,许多农人因为田地里种满了棉花,连自家食用以及缴纳年贡用的大米都需要向外购买。
更让毛利氏惊喜的是,近期横关城的齐国人通过一个商人告知他们,可以为长州藩提供相应的武备支持,刀剑、甲胄、马匹、火枪,乃至火炮,都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获得,用来武装藩内军队。
江户时代的日本和世界潮流一样,都开始追求棉纱的“色佳、细长、透气”。大河的冲积平原能够栽培出用来制造优质棉纱的棉花,而像奈良地区那样的缺乏沙土的耕地,只能产出用来制作棉袄的纤维短粗的棉花。
然而,经过了初期二三十年的“好光景”后,齐国商人惊讶地发现,日本的市场规模似乎到了一个增长瓶颈期,再怎么使劲,许多商品都卖不动了。
在财政稍微宽裕一点后,藩主毛利吉元随即便开始着手加强藩军的建设。通过各种渠道的走私,不断积蓄武器装备,最终历时六年,建起了藩内这支一千五百余人规模的火铳部队,以此来对抗幕府。
就是因为没钱,这些火铳兵一年下来根本打不了几次实弹训练。而隔壁横关城齐国人,就连他们的轮值乡兵每个月都要搞一次实弹演练,委实奢侈至极。
这些年来,德川氏不断寻各地藩国大名的错处,动辄予以减封、改封,或者直接没收领地,让诸多藩国恐慌不已。
平冢正男听罢,嘴巴张了张,最终还是明智地选择闭口不言。
以我长州藩的实力,当能独抗幕府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