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大考,如果推行不得当,有什么后果,王尚书可想过?”
韩章的态度比较柔和。
归根结底,是那一夜,王安石与赵祯到底谈了什么,没人知道。
所有人心里都在犯怵,这是不是陛下的意思?
王安石只是个拿刀的?
如果真是这样,还真没有人敢反对此事。
毕竟,从不轻易大兴牢狱的赵祯,在今年,让所有的官吏都胆寒了起来。
以往在他们印象里有着仁义之称的皇帝,一旦动起手段,宛若雷霆!
张辅道:“臣附议!”
皇城司将倭寇的事情捅出来,不就是在帮自己?
张辅道:“近乎上千人被杀?只怕受倭寇所害之人,不止千数,是时候该收拾这群唯恐天下不乱的跳梁小丑了。”
光是朝中各中枢部门的议事,就足足耗费了将近两个时辰的功夫。
他忽然想起,办案期间,燕达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我能帮你’。
紧接着,殿外也有相同声音响起。
与往年一般无二。
有了张辅等人支持,这事也就算是敲定下来了。
他的意思已经很明了。
武将半壁江山,几乎都站出来赞同此事。
“事事都考虑后果,最终什么事都做不成。”
关于海禁的事情敲定以后。
卫渊心道,终于要到自己表演了。
赵祯大声询问道:“东南、两浙、两淮一带的市舶司使来了没有?”
新军需要磨刀,于情于理,都该自己去领兵。
“皇城司突然汇报倭寇之事,是否与海禁有关?”
“否则.这海运,不开也罢!”
谁跟钱有仇啊?
话音刚落。
都想着解除海禁之后,去掺和一下。
谁敢说三道四,在张辅的授意下,所有的武将都会摆烂。
卫渊又是两王案的主审。
话都说到这個份上,也该轮到赵祯表态了,只见他缓缓睁开双眼,正色道:
“陛下,老臣认为,海禁当解除!原因有三。”
“哪怕他们只伤我大周子民一人,也要将其彻底铲除!”
“海运要开,倭寇要平。”
花朝节,民间俗称‘龙抬头’。
大不了出事之后,再禁了海运就是。
“倭寇作乱一事,不可不察。”
韩章突然插嘴问道:“约有上千?皇城司做事,何时这般不严谨了,究竟有多少人?”
“第二,东南沿海一带的百姓,除了捕鱼为生以外,别无他法,如若解除海禁,可趁机鼓舞民众,出海经商,让部分百姓先富裕起来。”
而且,王安石入京时,是卫渊亲自迎接。
这里的文化,包括了兵家之道。
此时去开海运,就怕海外诸国学到了东西,转手翻脸不认人了。
这些事,交由户部等人去论即可。
其实死伤真没多少
因为倭寇只劫财,很少伤人性命。
即使绑去女子,也只是凌辱玩弄,很少杀人。
仿佛再说,您老不表个态?
韩章压根不搭理那些人。
顾偃开道:“臣附议!”
王安石郑重作揖,“诺。”
“与其得罪天下百姓,殃及江山社稷,倒不如,由下官做这个恶人。”
他有些看清眼前的局势了。
各种猜测议论都有。
看看你们的君子六艺到不到家。
百官无不惊愕失色。
由二人教授太子文武之道。
“王卿说的没错,不去得罪某些官吏勋贵,就要得罪天下百姓,孰轻孰重,朕希望尔等能够拎得起。”
临散朝时。
此人不负其名,堪称忠君报国的表率,从不参与党争。
“倘若当官怕得罪人,依下官来看,倒不如弃官回家种地。”
“臣担心的是,海外诸国会因我天朝开了海运而借机壮大,殃及后世子孙。”
对于错综复杂的朝政,他也实在没有精力再去折腾,更何况,也折腾不过这个刚到京城的王安石。
卫渊深深地看了一眼燕达。
后者应声道:“海运开与关有利有弊,只要市舶司能够起到作用,臣认为,可以开。”
且先不说百官是何想法。
一直昏昏欲睡的工部尚书海忠忽然开口道:
二话不说,他当即毛遂自荐,
卫渊对王安石的直观感受就八个字‘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这也是为什么,卫渊坚决反对与倭国做军器生意一事。
不少官吏、勋贵都觉得,海禁需要解除,
“海尚书说的没错,解除海禁,于我国朝而言,的确一本万利。”
“解除海禁可以,但沿海一带的倭寇怎么解决?”
王安石依旧语出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