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对于元朝的灭亡是非常在意的。
他不希望他一手建立的大明走到元朝的老路上去。
退一万步讲朱元璋的智商,是绝对没问题的。
而且此人长于计谋,看得远,见得大处,当机立断,更善于接受好建议,不自以为是。
当然是在他没有取得天下之前。
否则朱重八也不会从一个讨饭流浪和尚当中脱颖而出,成长为天下的皇帝。
有一次老朱在刚继位后,同群臣对话。
“郭主事,你所言杀了贪官污吏我也拍手称快,只是我想请问。
朱元璋放下手中的茶杯:“使得百姓安居乐业的办法无非就是两个,一个是为农民兴修水利,另外一个就是积极除害。
但是在行军打仗上,秦始皇还是不如朱元璋这个刀子下滚过来的狠人的。
假定咱不取北平,就和关中军决战,又是两线作战形势,胜负就很难说了。
“没有。”
“我拿秦始皇类比,明显是抬举我那岳父了。”
这小子他这么不上道的吗?
方才就算是说什么不要给咱说奉承话,而是要说实话。
但他全都努力克服,并且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来了。
纵观那么多皇帝,谁能像他这样勤政呢?
秦始皇每天批阅的奏折足有一百二十斤,可那是竹简。
万一碰上水旱虫蝗灾荒,全家着急,毫无办法。
郭主事为他辩解的话,其实就是想要吃鸡蛋,但需要喂鸡,否则他如何能确保子孙后代都能吃到鸡蛋呢。
“什么意思?”
而且,大兵西入,正好促成他们联合,团结抵抗,一时也占不了便宜。
所以就算是这番话在我岳父面前,我也照样敢说!”
毕竟老朱在杀人这件事上,还是较为擅长的。
你丫叫的着吗?
难不成是想要通过王布犁这里,让你在天子那里得到重视?
别想了。
作有韵的文字,能够欣赏、批评文学的优劣,即位后更加喜欢弄笔墨。
朱元璋稍微思考了一会,才道:
一种再也没有人可以依靠,没有安全感围着他。
正如朱元璋自己个驾着独木船,水把他的独木船冲得团团转。
群雄角逐,割据地方。
春耕秋收的时候,一家无力,百家帮忙。
因为照习惯,一切事务处理,臣僚建议,都用书面的奏章,朱元璋成天成年看奏章。
他不但懂得经义,能写通俗的白话文,并且也能写诗。
春天鸡一叫就起床,赶牛下田耕种,插下秧子,得除草,得施肥,大太阳里晒得汗直流,劳碌得不成人样。
母族绝后,妻族也死绝了。
到朱文正抑郁而终后,诸子幼弱,基业还未稳定,孤零零一个人。
洪武四年灭夏,十四年定云南,二十年取辽东,事前都由他自己决定战略,制敌决胜。
老朱也是个“文化人”,他经过十几年的熏陶,以及不断的努力学习。
朱元璋从得了大权,做了皇帝之后,害了高度的紧张病、猜疑病、恐惧病。
“你方才把当今天子同秦始皇相比较,咱觉得还是秦始皇更胜一筹。”
“哦?”
吴卫觉得王布犁根本就不可能给谁在天子那里走后门去。
事后的绥靖建置,也完全用手令指示。
每里有一鼓,农桑时日,清早击鼓催人起床做工,有懒惰的由里老督责,里老不管事的处罚。”
故而朱元璋看着水是敌人。
此时他说一些成语那简直是小道。
王布犁叹了口气道:“郭主事,你的观点是只要皇帝勤政,官吏不贪污,就必定能够天下太平,所以我举例了秦朝来反驳你脑子里的一厢情愿。
其次是水利,鼓励百姓一切对于水利的建议,特别吩咐工部官员。
我方才反驳了你的论点,你能否提供新的论点,并不是要说什么杀贪官这事上。”
朱元璋哈哈笑了几声,随即又道:
士诚地方富庶,友谅军力强大,咱没有别的可夸,只靠不乱杀百姓!
据咱所知,大明建国以后,下令凡民田五亩到十亩的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的加倍。
除了体力消耗之外,加上无数妃妾的宫廷生活,再加上对人对事的极度不安,朱元璋的精神永远集中在怎样保住自己置办下如此大的家当问题上。
至于后来者也就是清朝的雍正了,据说是直接累的猝死在工作岗位上。
咱便被迫两线作战,腹背受敌了。
棉花的种植从此遍布大明各地,过去平民常穿的麻衣,逐渐为棉布所替代,衣的问题算是解决了。
就算是大明也去除了不少剜掉膝盖骨之类的肉刑。
假使当时咱先攻张士诚,浙西坚守待援,陈友谅一定空国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