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做的……不是一款游戏。”
他顿了顿,眼神发亮。
“你们做的是——一种语言之外的共情系统。”
陆羽微微鞠了一躬,语气轻缓:“我们只是……写了我们自己的故事。”
那位美国代表笑了:“但你们不知道——你们写下的,其实是所有人的故事。”
某天夜里,steam后台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
发件人来自巴勒斯坦。
“我7岁时,父亲因为战争失踪。
我在游戏的第五章,遇到了那个找不到家的npc。
她说:‘我不知道我该去哪,但我知道,我不能停在这里。’
那一刻,我哭了。
因为我也是那样活着的。”
“谢谢你们。
谢谢你们写下了我从未说出口的往事。”
陆羽看完这封邮件后,沉默了很久。
他把邮件打印出来,贴在了工作室的墙上。
上面已经密密麻麻贴了几十封纸质邮件——西班牙语、韩语、法语、阿拉伯语、日语……
他们都来自不同国家,却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说着同一句话:
“谢谢你们写下了我。”
在youtube上,一位尼日利亚的年轻人上传了一段自制mv。
背景音乐,是游戏的结尾曲《你可以离开》。
画面中,一个像素风的黑人小男孩独自坐在破旧的教室里,窗外是战乱后的废墟,墙上是“don’tythisgame”的logo。
视频发布后不到三天,播放量突破五百万,评论区炸开:
【“我哭了,这就是我小时候的样子。”】
【“世界真的都一样,我们都在找一个可以留下的理由。”】
【“谁说游戏不能改变世界?”】
而那位上传视频的年轻人,在简介里只写了一句话:
“我没有玩游戏,但这个游戏玩懂了我。”
《不要玩这个游戏》的全球热度,甚至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注意。
一位文化传播官员在官方博客中撰文:
“这款来自中国的像素风游戏,用最安静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最响亮的文化传播。”
“它没有旗帜,没有宣言,却让全世界的人都低下头,听了一会儿自己的心跳。”
“我们正在考虑将其纳入‘数字人文叙事典范’项目。”
而在国内,陆羽团队的名字,开始登上不同的舞台。
他们被邀请参加清华大学的“未来叙事论坛”;
被文化部点名推荐为“中国文化出海创新案例”;
甚至有出版社找上门来,希望将游戏剧本集结成书,出版多语种版本。
陆羽站在讲台上,对着台下几百位学生、研究员、游戏从业者,轻声说:
“我们不是要输出文化。”
“我们只是在表达自己。”
“而表达,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的权力。”
他停顿了一下,看向远方那片春光融融的窗外,“只是我们用的是像素和代码。”
而这场“语言之外的共鸣”并没有停歇。
在facebook上,一个名为【don’ttrante,feelit】的国际玩家社群迅速发展,短短两周吸引超过十万玩家加入。
他们每天发布自己最喜欢的台词截图,再配上自己的母语翻译。
请收藏本站:.29ad。手机版:m.29ad